摘錄:陽明心學“十字訣”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你可能聽過,中華民族歷史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曾國藩曾感慨:“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還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爲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王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意之動,

// 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

// 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

爲善去惡是格物。

// 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爲善去惡,即以良知爲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根據“四句教法”,“良知”是“知善知惡”,“致良知”是“爲善去惡”。這裏,不得不說陽明心學體系三大領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

人的一生實際上都是“雙體人”的時空延續,一個是有形的人,一個是無形的人。一個是裝載殼體,一個是裝載內容,人應雙體同修,既要修“身”體,又要修“心”體。雙修兼備,和愉寧靜,方能淳厚長久。

真相卻是,人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們將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則我們的人生將永遠處在虛妄和悲哀之中。

“ 理”是什麼?理就是“道”,是宇宙的最高範疇,人本身與天道是渾然一體的,因此心就是宇宙最高的道。“ 心即理 ”的意思就是理就在心中。 人自身的本質與天道是一致的,心就是天道在人這個層面的體現,天和人道的一致性就是天人合一,只要人能夠開顯本心,讓最高之理以原來的狀態顯現出來,人道的價值就是天道在人這裏的顯現。“心即理”揭示的是人道和天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心是宇宙之道在人本心的存在狀態,兩者是一致的,天人合一。

“心即理”也可以理解爲“一個人所面臨的一切的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思想、意識”。由於每個人的“心”不一樣,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理”。

“心即理”只是陽明先生揭示的一個普遍規律,爲人類更好的生存指明瞭一個方向,指明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問題,要從“心”上下工夫。

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正是企業家所需要的。

心學僅是一個功夫,知與行不可分作兩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創業過程中,創業者不僅要擡頭看天,還要埋頭行路,反覆驗證。唯有如此,創業者纔有可能將創業路上遇到各種風險的概率降到最低。

自己是誰,現在在哪,應該到那裏去,人的發展具有無限的空間,天人合一,無窮無盡。任何妄自菲薄,怨天尤人的觀點都是沒有根據的,任何萎靡不振,無所作爲的行爲都是錯誤的。

“知行合一”的“知”,在陽明的論述之中,至少包含四個層面的基本意思:感知、知覺、知識、良知;“行”則涉及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內行(思想、情感、意識之流行)與外行(外向體現的身體行動)。

“知行合一”實際上是人的現實生存的真實狀態,而若“知”“行”分離,不能合一,那麼實際上是被“私意”“私慾”所間隔的結果,從而喪失了“知”“行”的本體。“知”“行”之所以在過程性上是相互統一的,因爲它們原是同一過程所呈現出來的兩個面相。

致良知

致力於保持良好的感知,才能夠敏銳的感覺到事物的本質、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是意識加工了許許多多的感知信息後,得出的認知模型,這個模型接收到外界的各種信息,經過處理,得出這種信息是善是惡。

指向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企業家一定要行得正走得端,才能打造持久而有序的品牌,而這需要靠良知指引。憑藉良知能夠忘患難、出生死  “致良知”—做事要選對方向,創造真正的價值與福祉,有使命感。

“致良知”的過程,既是現實的生存過程,是生活世界的建構過程,也是價值世界與意義世界的建構過程;既是盡人道的過程,也是達天道的過程。“良知即天道”,所以“致良知”的現實意義,就是要將天道本身的大中至正、永恆的普遍正義實現於天下。

爲善去惡是格物。善事是對於自己有利的,惡事是對於自己有害的,所以要多做那些對自己有好處的善事,不做那些對自己有害的惡事。在心學中,【物】不是指物質,而是指事物。這就是【格物】要把眼光放長遠,重視長期利益,不要貪圖短期享受 —【需在事上磨練】,意思是需要磨練個幾年才能真正成才。

人的存在必不可能是單向的,而是多維度關聯的。他既是現實的,又是歷史的;既是後天的,又是先天的;既是形而下的,又是形而上的—這纔是人的生命狀態的本相。瞭解良知的本相是如此,在現實的生存過程中把這一本原良知表達於、體現於實際的生活境域,即是“致良知”,所以說“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進一步完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