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齊景公問政——論語解讀 【今日學習】 【賦能王張勝萍解讀】

【今日學習】

12.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國理政。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孔子爲什麼對齊景公說這個呢?因爲他的問題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齊景公聽了很贊同:您說得太對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糧食,我也喫不着啊!

齊景公爲什麼贊同呢?因爲他壓根沒聽出來孔子批評他君不像君,父不像父,因爲他不認爲自己不像君父啊。他覺得孔子說臣要像臣,子要像子,很對!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糧食,我也喫不着啊!

他惦記的就是喫,就是自己的富貴享樂,根本沒有國家安危,他這哪是在“問政”啊!️


【賦能王張勝萍解讀】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家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越富有!

今天是我們過去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是臘八節,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叫大寒。

臘八節大家要喫臘八粥,好好的喝一喝。

大家知道今天進入到了我們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了,大寒。過了大寒以後,天就開始回暖了。祝大家節日和節氣快樂!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內容。

昨天學的是子張問崇德和辨惑。孔子就回答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最後還引用了詩經中的一句話來給這個做個總結。那具體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一說,就是子張問孔子如何能夠讓自己的德行日益增加。

孔子就告訴他,你自己要有一個根基,也就是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忠和信。忠,首先要忠於自己的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做人做事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做就把它做好,這叫忠。

所謂的信,有兩方面,一個是自信,一個是他信。所謂的自信,就是要信得過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他信,就是要對別人負責。我說的話是有效用,能夠踐行的。

你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那麼你就會取得他人的信任,而信任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徙義,也就是遷善,要見賢思齊、見義勇爲、見善而從,不固執己見,發現自己不對的地方,我們要及時的去改正錯誤,去提升自己,而不是自以爲是的認爲自己什麼都對。

你什麼都對了,你怎麼讓自己的德行增加呢?要反思這一點,做到了就是崇德,就會讓你的德行日益增加。

辨惑,這個惑是什麼?就是心有昏昧不明,心有所蔽。那所謂的辨惑,就是辨其不明。用王陽明的話說:隨時能夠擦亮自己的良知!

我們時常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有時候會喜歡一個人,這個階段就會覺得讓他一切都好,你看他什麼都好,希望他什麼都好。但是有的時候突然之間就對這個人產生厭惡了,看他哪裏都不順眼,覺得他一無是處,恨不得他趕緊死掉,眼不見心不煩。

對同樣的一個人有這種完全不同的兩種反應,這就是惑,說明你分不清哪個更重要。過多的夾雜了自己的個人情感,所以這就是惑,辨惑就是你心中有桿秤,能夠分得清情緒,不被情緒所左右。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不是因爲他家有錢,是你的心變了。就是別人客觀還是客觀,只是我們的心態不同了。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咱們內容之後,我們今天學習再新的一章。

這一章可以說是非常的關鍵,剛纔我在紅包裏也說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整個封建社會拿來做基本倫理道德的。認爲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後來還有一個夫爲妻綱,也就是臣一定要聽君的,兒子一定要聽父親的,妻子一定要聽老公,後世的解讀是對的嗎?

大家可以看得到,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孔子的思想絕不是如此僵化的。到底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原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裏面我們先來對齊景公做一個介紹。齊景公這個人是齊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

因爲他在的時候國君還姓姜,就是姜太公的後代,他死了,這個國就改姓了,不姓姜了,姜太公也叫呂望,也可以說姓呂。

那姓什麼呢?姓陳。陳是哪裏呀?陳氏原先陳國的一個貴族,好久之前,幾輩子之前流落到齊國,就慢慢的就把持了朝政。

最後齊景公大權旁落,最後他死了,自己又沒有子嗣,被陳氏篡政了。陳氏篡政以後,大家都指責陳氏。陳氏沒辦法,就取其中繁體字陳的一個偏旁,裏邊的一個田字,就改成了姓田。

自此以後齊國易主了,到他手裏的時候,自己的江山沒了,可見齊景公這個人怎麼樣大家就有數了。

那齊景公向孔子求教,說:我如何治理國家呢?

孔子還是有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因材施教。他看出來了齊景公的問題就是他作爲國君,但是並沒有能夠像國君那樣做國君該乾的事情。

他自己沒有兒子,也沒有及早確立侄子們的繼承問題,因爲有子侄,可以讓自己的其他兄弟的孩子過繼到他這裏來做太子。

後來再繼位的,早一點確定,否則就很亂,大家都想着去得到這個機會。

因爲每個人得到機會,他背後都有人在支持,關係到一個家族或是幾個家族的興衰存亡,所以說背後有爭權奪利,宮裏勾心鬥角比較嚴重,國家越來越亂。

他自己又喜歡養馬,到處蒐集馬匹,又沒有幹正事,所以到他死後就完蛋了。

孔子因材施教,告訴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裏的君第一個是名詞,就是國君,第二個是動名詞,就是要像國君。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子,父要像父親,子要像兒子。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而且深刻,每個人都要做好他身份該做的事情。君就要像君,做國君該做的事情,臣就要像臣,做臣子該做的事情,父要像父親,做父親該做的事情,履行父親的職責。兒子就要像兒子,履行兒子的職責。

這幾種關係是互動的關係,是互爲依存的關係,你不能指望着說你一個國君不做國君的事情,你卻要求臣子做臣子的事情。

你不能像說要求一個父親從來不管兒子,從來不盡父親的責任,卻要求兒子什麼事都聽父親的,對他言聽計從,對他孝順有加。

父親有東西不給兒子喫,不養兒子,長大讓兒子孝順他,如何如何,這個是不靠譜的。

這不是說是單方面的約束,就是要求下邊對上邊好,就得要求兒子對父親孝,而是要求上下齊動。

特別是在上位的人,更有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做好你自己,然後大家各安本位。

和丈夫要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要做好妻子的本分,是一個道理。

也可以做其他引申,比如說一個學校怎麼搞好啊?那也是各安其位啊!校長履行校長的職責,定定方向、定大盤,安排好老師,安排好學生。

教授或者教師要像教師啊,你就要把你該負責的工作、你的教學任務要教好,教好你的班級學生,作爲示範。說得出、做得到,然後讓學生佩服。

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學到做人的道理。那學生就要虛心來求教,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正常的秩序。

如果校長把自己當一個是個官,如果教授成了叫獸,整天就想着怎麼玩女學生,那這個時候學生怎麼可能像學生呢?學校還像什麼學校呢?

大家想是不是同樣的,你想司法怎麼搞啊?法官你就像法官,檢察官就要像檢察官,警察像警察,律師要像律師。這四條做到了,司法就完好,總而言之,叫各歸其位、各盡其責,都把自己的位置擺正,而不是光想着要求別人。

下屬就會要求領導對自己好,但你不好好工作,領導爲什麼要對你好?

領導老是希望下屬盡心盡力的幹,但你又不想給他多發錢,掙錢你只想自己摟,他因爲一點錯,你就把他訓的擡不起頭,他家有事你也不關心,能行嗎?不行的。

齊景公那個時候,有三種臣子。

一種,是晏嬰、司馬穰苴這樣的超級賢臣,這一文一武,安邦定國;

另一種,就是梁丘據這樣的寵臣弄臣,陪他尋歡作樂。齊景公自己很得意,你看,有人給我安邦定國,又有人陪我喝酒,多好!

晏嬰批評道:英明的國君,只有良師益友,沒有酒肉朋友,景公這樣,只能勉強做到不亡國而已。他的劣跡,還不足以亡國,卻足以埋下亡國的禍根。

因爲他朝中還有第三種臣——田乞,那是司馬懿一類的人物,一直悄悄佈局,收買人心。景公死後,政權落入田乞之手,最終,田氏滅了呂氏,取而代之,齊國姓了田。姜太公的後代,就絕嗣了。

齊景公聽了孔子的回答,就非常的贊同,說你說的太好了。接着複述了一下,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就算有糧食我也喫不着啊!

齊景公說這句話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爲,齊景公沒有聽出來孔子的話外之意,言外之音,他只聽到了,臣不像臣不行,子不像子不行。

認爲臣就要像臣,子就像有就要像子,要不的話就算有糧食我也喫不着。認爲齊景公這個人想的就是喫,就是自己的富貴享樂,心裏根本就沒有國家安危,他這哪裏是問政呢?這樣解釋也是有理由的。

因爲齊景公有偏好,喜歡養馬,有馬千乘,自己就是沉迷享樂,大權旁落。

另外一種說法認爲,齊景公這個人很聰明,一聽就聽出來了,就得要明確各自的職責和範圍,個人各盡其位,各安本分,否則的話我也呆不久,這個關係要亂了,那我也就完了。

說到這裏,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在明朝末年有個崇禎皇帝,崇禎就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了,他最終是被李闖王攻陷,沒辦法,把自己的女兒殺了,然後自己在煤山,現在的景山上吊。

但大家不要認爲他是亡國之君,就認爲他怎麼怎麼不好,他是失去了大勢,明朝氣數已盡,其實這個人還是不錯的。

講的故事是什麼呢?就是有一個叫駱養性的,任大金吾之職。所謂的大金吾,就是沿用漢朝的官名,類似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就相當於是保衛北京的。也類似於清朝的九門提督,保衛皇家政權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個人是不是位高又權重。當時有一個叫熊魚山的,還有一個叫姜如農的兩位言官,言官就相當於現在的監察委員。中國過去說是封建,其實是相對來講還是有點民主的,因爲國家要設置言官,就是讓你進諫,指責國家的過失,防止君王犯下大錯。

就是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他說了就算嘛,一言九鼎,說什麼是什麼。那如果說他胡亂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國家不就亂了嘛!

所以設置言官一進諫,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我要給你指出來,冒死進言。

所以說每次上朝的時候,皇帝都除了會得到寵臣的那種奉承以外,還會被言官批評說你這個地方做的不好,那個地方做的不對,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如何如何。

有的皇帝一聽,哎,這不行,趕緊就改。給皇帝一個改過的機會,這是政治制度。

這兩位御史很了不起,當時對皇帝有所批評,因爲朝中的太監、權臣,因爲黨派的關係,就把他們關在了刑部大牢裏面,也就是清朝的天牢。

到了半夜,這個皇帝不知道想什麼呢,就親筆下一道聖旨,寫個條子,命令大金吾連夜把這兩個監察御史提出去,殺掉。

這位大金吾接到了皇帝這個條子,並沒有執行,而是坐下來寫了一份奏章。大意說是天下言官犯了罪,如果要殺他,你要走程序,因爲他是代表全國老百姓講話的。所以應該明告天下,公佈他的罪狀,讓全國老百姓都知道,然後明正典刑,規定時間再殺。

現在不能因爲你下了個紙條,下一個聖旨,我就把他殺了。你這樣偷偷摸摸的讓小太監送來,讓我半夜裏去殺,我不敢執行。

無形中就說什麼呢?皇帝沒有走程序,沒有做一個君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做是錯誤的,不能這樣做。第二天他就把皇帝給他下的紙條,也就是聖旨,加上他自己的這個奏章,一併送給皇帝。

結果皇帝看了他的奏本,也就笑了,就沒有再殺這兩個言官,因此這兩個人也就保住了性命。

說到這裏,給大家再多說幾句,就是中國孔夫子爲什麼特別強調仁呢,說仁者愛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爲什麼那麼強調呢?

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所有的事他都是人做的,都需要人來執行。法律可以做規範,你犯了它要處罰。

而根本原因東西是要仁,在思想上有所約束,不讓他犯罪,犯罪再懲罰就晚了。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什麼?讓人有崇高的道德修養,他不去犯法,不去犯罪,這個社會不就好了嗎?儒家真正做的是教化萬民。

好了,時間到了,我們再簡單的回顧一下。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因爲他的情況就告訴他,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各守本分。

齊景公非常贊同,說: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就喫不上飯了。景公有沒有真聽懂?聽懂了,有沒有去改正呢?這個齊景公已經逝去了,我們就不管他了。

我們戰友們,我們聽了這樣的話以後,有什麼樣的感觸呢?不妨說一說,你現在在家裏是什麼身份的?在單位是什麼身份?你是什麼身份,你要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才能夠對得起你這個身份呢?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我們明天接着學習下一章。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下面還有一段。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到底是一塊講還是分開講,我再琢磨一下。明早六點半,我們繼續一起學習論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