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如何能獲得十本書的收穫?

日本作家印南敦史在《快速閱讀術》一書中說,“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

一、在閱讀中,哪些屬於這1%呢?

01、讓你眼前一亮的內容

閱讀中,總有這樣的感受:有些觀點和說法讓人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我在讀《了不起的我》這本書時,作者提到一個概念:舒適區,作者認爲“舒適區”,其實就是自己固有的思維習慣、行爲方式和情緒表達方式,走出舒適區歸根究底其實是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行事方式和表達情緒的方式。

這個觀點讓我眼前一亮,因爲一直以來,我對“舒適區”的理解就是不願動、懶得動。

02、讓你感到疑惑的內容

讀書時,難免會碰到讓自己疑惑的內容。讓你疑惑的內容,也是讓你迅速成長的內容。

03、讓你點頭稱讚的內容

04、讓你聯想豐富的內容

讀書時,碰到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就要留意,這屬於我們邂逅的1%。

彭小六在《洋蔥閱讀法》裏,將在書中邂逅的有利於自己收穫的內容,概括爲“咦?哈!嗯!”三個語氣詞。

“咦?”指的是某個知識點好像很難,不太明白。

“哈!”的意思是讓我們茅塞頓開、質量非常高的內容。

“嗯!”指的是某個有道理的內容,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瞭解一下。


二、捕捉到1%內容,怎麼讓它們發揮最大的價值,獲得超越書本的收穫?


印南敦史在《快速閱讀術》中提到一種方法,叫“呼吸式閱讀”。

什麼是呼吸式閱讀?就是說讀書像呼吸一樣,“吸”代表着輸入,“呼”代表着輸出。

快速大量閱讀、捕捉書籍中的1%是“吸”,那麼讓這1%發揮價值就是“呼”。

呼吸式閱讀包括四個步驟:一行採集,一行精華,一行評論,定期回顧。

在閱讀中,可以邊讀邊摘抄最具魅力的片段,這就是“一行精華”;從摘抄的片段裏選擇最打動自己、最精彩部分,這是“一行精華”,針對這“一行精華”,寫出自己的感悟以及思考;

隔一段時間,對自己摘取的精華部分、評論部分進行回顧,既可以加深印象,喚起閱讀記憶,同時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讀書愛好,摘取的每本書的精華說不定也可以串聯成一個系統,這就是“定期回顧”。

讓1%發揮超過十本書價值的正是這“一行評論”,因爲這評論裏有自己的思考、自己喜歡的理由,甚至還能關聯到其他知識點,與自己以往的知識產生鏈接,更可能指導自己未來的行動。

成甲提到過一種讀書方法,叫“熔斷不讀書法”。這種讀書方法的精華乃是,碰到觸動自己的部分,可以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爲什麼這個片段(或者這個點)讓我有啓發?

第二個問題,我能夠把這個點用在3個不同的事情上嗎?

第三個問題,這個啓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我們在捕捉到1%,進行評論時,可以圍繞這三個點進行思考和記錄。

長久這樣捕捉、書寫,就能夠讓學到的知識產生關聯,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知識系統,從而讀一本書,可以超越一本書的收穫,可能會鏈接到十本書的知識。

此外,“一行評論”,也可以採用拆書幫的“RIA”的方法。

“RIA”,“R”指的是“一行採集”,書中的一句話或一段話;“I”,指的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這句話或這段話的內涵;“A”,指的是將自己的閱讀體驗或者是生活經歷與“一行採集”產生聯繫。

比如我在閱讀完《快速閱讀術》之後,採集到一行信息“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R)。

我自己的語言表述,就是讀書的目的,其實就是捕捉書中與自己生活經驗關聯、能引起自己共鳴、觸動自己思考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完全記憶書中的內容。記住100%,不如深入使用1%(I)。

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深刻,是因爲我在讀《麥肯錫節結構化思維》這本書時,大多數內容不太理解,但是隻是對“切”這種思維印象深刻,而且在生活中也會使用。(A)

美國•奧斯本說,讀書可以獲得知識,思考才能去粗存精。

記住書中100%的原文,不如捕捉1%,並且深入思考,讓這1%產生超越十本書的價值,關鍵就是對這1%的內容進行思考提問評論,這纔是讀書的真正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