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給此詩取個名兒


坐對屏幕,泛泛瀏覽,與一首古詩不期而遇:


        寒雲抱幽石,霜月照清池。

  山深無過客,終日聽猿啼。


讀讀,蠻覺對脾胃,很是欣賞。

可作者誰呢?不知道,生疏得很;標題也沒有。沒辦法,開查。

結果呢,資料寥寥,但還是有了點眉目。作者竟然是個日本人,名字叫道元和尚(1200-1253,中國的兩宋交替之際),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也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富哲理的思想家。俗姓源,號希玄,京都人。詞人二十四歲時到中國宋朝,至少到過四川,浙江,先入天童山,每日專心攻讀古人語錄,參見高僧。再詳細的情形就不知道了。不過看樣子,在中國呆的時間不短,受中國的佛道思想之影響頗大呀。弄不好,此首詩就寫於滯留中國期間。

將上首五言詩稍加翻譯:

冬日寒凝大地,連天上灰撲撲雲彩也凍僵了一般。寒冬的山腳下,蒼褐色石頭也愈加顯得幽靜,兀然和獨立——唐代李賀《李憑箜篌引》裏“空山凝雲頹不流”的意象大致也就這樣吧。秋季到來時,則是另一番情形,夜晚裏四野無人,只一鉤寂孤的彎月高懸於夜空,舉頭遙望之餘湧現無邊遐想,忽一低頭,野徑邊白日裏澄澈的清池裏,也呈現同樣的一幅畫面,甚而比頭頂的景象更爲清晰觸目。天,這樣的畫面你叫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遊子如何將躍動的心兒安寧下來呢?回頭看自己居住和修行的地方質樸簡陋,再加之地處深山野隅,幾無人煙,別說來訪的客人,就連途徑者也極稀少甚而罕見。不過,於修道養性,求佛問道的自己,再好不過,有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悽異哀轉的猿聲已然足夠,《水經注》:“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普天之下,難道還有比此更讓讀書人心旌搖動的自然聲響嗎?“誰能聽此腸非斷,只合閒僧不住心”(明  大遂《猿聲》)。

不過,筆者誦讀再三,還是覺得詩的最末一句稍過渲染,如若改爲“猿孤一聲啼”,刪繁就簡,似乎更佳。不論就詩歌美學的感覺而言,還是佛教文化裏的“自我”,道家思想的出世,都有簡潔的韻味在其中。當然,這只是筆者的粗淺看法,更何況筆者於詩歌韻腳幾乎一無所知,所以還是請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題目始終無着落。不過,也可能壓根兒就沒有標題。爲什麼呢?因爲從長短和詩意看,也可能一出世就是一首題畫詩,如此一來,畫作的題目就成了詩的題目;只後來畫失而詩留,便成了個“無頭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