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上把每年農曆的一月叫“正月”,這個叫法是從哪裏來的

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的新年頭一天,人們通常把這一天之後的一個月叫正月,那麼爲什麼不是叫初月、春月,而要叫正月呢?

要說起正月的來歷,還要從初月說起。每逢江山易主,新朝天子總要破舊制,立新政,這樣才能代表江山唯我一統。破舊立新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所謂“改正朔”就是拋棄前朝舊曆法,採用新曆法,而重新確定每年的歲首之月是更改曆法最重要的標誌,所以更換歲首之月的現象是常有的。夏朝的時候,和現行月份基本一致,規定夏曆的一月爲每年的第一個月,而商朝則將歲首變更爲夏曆的十二月,到了周朝又規定夏曆的十一月是歲首。新朝君臣認爲,更改後的歲首的這個月,不僅是新的一年,也是新的王朝開始的時間。

但是在古代曆法中,由於月份規定並不是十分科學,因而經常出現“朔晦月見,弦滿望高”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研究新曆法,最終發現,夏曆以一月爲歲首是最爲科學的,到了漢代,農曆一月爲歲首才最終被正式確定下來。

由於更改歲首之月代表新王朝的開始,意味着撥亂反正,所以,更改後的歲首之月便稱爲“正月”。至於“正”什麼時候讀成了“徵”的音,相傳這和自封爲始皇帝的嬴政有關係。古代的避諱制度很嚴格,嬴政名字中有“政”,而歲首的“正”讀音剛好和“政”相同,這就犯了忌諱。所以,秦始皇便下令,將“正”的讀音改爲“徵”,也稱“端月”。

從此以後,人們便習慣性地稱每年的第一個月爲“端月”或“正月”,至今沿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