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主義3部曲:本能反應、操作反應、認知反應,行爲改變即學習

行爲主義理論通俗理解,可以認爲有3步,首先是這2步。

第一步,是某一事情發生引發了行爲反應,一般稱之爲經典條件作用,即小刺激——大反應。這個行爲反應通常涉及基礎的原始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需要,比如食色睡安全感等。

近來網絡熱議的河南濟源市委書記掌摑市政府祕書長事情,就當事人來說,書記被某種因素刺激,引發氣憤與一巴掌反應,而祕書長突遭一巴掌,引發震驚、羞辱以及心臟病反應。就旁觀者來說,看到事情發生,引發各自認知與情緒反應。這些都是事情直接引發行爲反應。

第二步,是某一行爲反應發生,收到別人的獎懲或忍耐無視反饋,導致該行爲重複或者減退,一般稱之爲操作性條件作用,即行爲反應——刺激——行爲反應,這裏的刺激其實是別人的反應。

作爲刺激物的有生理需要的初級刺激物,以及權財名利、喜歡活動、團體支持等次級刺激物,比如常說的一個人走得快一羣人走的遠。

上述打耳光事件已經發酵,無論最後處理結果如何,相信當事人之一的書記看到社會熱議,作爲刺激物的這些別人言行,也就是負面批評譴責居多的反饋,會收斂行爲老實下來,如果再一次遇到此類事情,不再如此蠻橫霸道,則是行爲有效(當然,有效行爲的原因會很多,不會僅僅是輿論討伐緣故)。

而是否真正改變自己行爲,要看新的情境下自己能否控制反應,只有真正做到,纔是有效行爲主義。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行爲主義本質是考察原來行爲是否發生改變,不能僅僅由於獎懲後果而意識到今後“要”增減行爲。


按照實用主義思維,我們不看廣告看療效,不能聽說什麼而要看怎麼做。

爲此思考:1、受到刺激後,我們本能反應是什麼?這個反應是否合適?我們最好如何反應?2、我們有了某個行爲反應,被外界刺激反饋後,該如何再做這些行爲反應?能持續重複恰當行爲嗎?

進一步說,使用行爲主義要具備幾點思考:

我們對別人行爲反饋是否有效,取決於別人行爲改變否!

我們對自己行爲反饋是否有效,取決於自己行爲改變否!

說到底,還是看下一次會如何行爲反應!

上面說的這些,可以認爲是認知行爲理論第三步,兩次行爲反應之間心理活動,就是認知思維。這種認知思維是預見可能的獎懲後果導致的,也是觀察學習、社會學習的結果。

認知思維的目的,則是下一次能有恰當的行爲反應。

概括下認知行爲理論三部曲:本能即時滿足反應、獎懲忍耐引發操作反應、新思維新行爲反應。

本能反應是給予刺激即時滿足反應,操作反應是受到實實在在獎懲改變原有行爲,認知反應則不需要實際獎懲通過認知思維預見到後果而改變原有行爲,認識這三類反應的最終目的是塑造且形成新的有效行爲,用一個詞表示這個過程,就叫做學習。

有位美國總統小時候行爲很奇怪,因爲大家扔給他一角和一元兩枚硬幣讓他撿一個,他永遠只去撿起那枚一角硬幣,大家紛紛好奇嘲笑,再去實驗,結果同樣。有位好心老太太最後說道,可憐的傻孩子,你不知道一元錢更值錢嗎,這個小男孩回答,“是的,我當然知道,不過只有這樣他們纔會不斷扔錢給我啊”。

大家能分析這個故事的行爲主義三部曲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