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恰如同心圓

我們不可否認,原生態家庭對一個人成長乃至一生的影響都是極其重要而深遠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把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要歸咎於家庭教育,認爲都是原生態家庭的罪。

既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那麼也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家庭,孩子的問題,與其說是原生態家庭教育問題,還不如說是基因遺傳問題註定了很多難以改變的軌跡。

倘若孩子成功了,過得幸福了皆大歡喜;倘若孩子失敗了,過得不幸福,我總會追根溯源,說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或者說原生態家庭給自己的傷,一生都難以癒合,但我們是否想過,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還有一部分原因源自自我秉性和天性使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天性樂觀派,神經大條的人,自帶保護膜,很難受傷,而先天聰慧、性情敏感的人對事對人易感而重情,自然容易受傷。而所謂久病牀前無孝子,再好的關係走的太近都是一場災難,家庭成員也不例外,夫妻、父母子女的關係也不能只是單方面一味地付出,也需要經營,否則也會成了今後回憶裏的硬傷,成爲所謂原生態家庭的罪。

而且,其實不管我們如何努力,活得多麼出彩,但是細細思量,我們大多數人最終都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這實際上正好驗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因爲我們多數人的性格或多或少遺傳了父母的性格,只是看父母雙方誰的顯性基因強,我們的性格就更像誰。

這也驗證了“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其實所謂的幸與不幸,不僅僅是原生態家庭的教育模式造成的,更是父母潛意識裏的性格影響的。比如說一個顯性基因強的父親性格狂放不羈,那麼他的女兒多數也會是我行我素的性格,而他的兒子有一半可能也是這樣狂放不羈的性格;又比如一個顯性基因強的母親天資聰慧,天性多愁善感,那麼他的兒子大部分會是聰慧易感性格,而她的女兒一半可能也會是這樣的性格。

所以從基因學和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不管如何努力,最終如何成就自己,我們和父母的人生軌跡恰似同心圓,只是圈子大小不同罷了,而軌跡大同小異(特殊遭遇除外),我們內心的快樂與否,我們幸福感高低似乎有一半已是先天註定,不管我們怎麼努力,似乎也無濟於事。

而且除了特殊情況(外在環境和人爲因素)以外,父母的職業和階層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孩子的未來,父母從政,孩子受家庭影響從政的可能性很大,父母經商做學問,孩子經商做學問的可能性也很大,父母在底層打拼,即便是孩子考上大學,將來蛻變升遷的機會相對較小。因爲這不僅僅是階層固化問題,也是長期家庭裏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性格秉性遺傳問題。當然不排除小概率自我成才,自我逆襲者。

(2021.01.0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