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1.20今日臘八喜逢大寒//七言古風·大寒·冬景·冬意(三)

七言古風·臘八節食臘八粥詠懷二十韻

傳統臘節臘八粥,野史傳自古天竺。

牧女獻食意誠篤,佛祖成道倚樹圖。

承襲故事虔尼僧,感動天下老少身。

家家臘八福祿壽,戶戶四九赤橙青。

巧手七寶羹調和,佳藝五味香氣氳。

民間用以供祀祝,百姓籍之求福音。

因而浮屠多好義,也常踵事增華飾。

鄉村此風得承續,時遇歉歲尚沿襲。

沿襲臘八淵源深,秦代盛興五穀飧。

棗柿慄桃甜粥美,芝麻糯米共酙樽。

心求福祿祈盛世,又祭農耕聽佛論。

大寒梅開春將至,訊傳文化萬年存。

今晨妻女早起忙,櫥櫃翻揀選雜糧。

細水淘沙衝五穀,滿室漸有撲鼻香。

案臺叮噹文火煮,時有歡聲笑語長。

玉碗堂前飽口福,傾杯醉飲樂朝陽。

男女相見互問訊,老少話節意趣盎。

隆冬巧添溫馨畫,歲節迎來福壽康。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芸豆等)。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爲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爲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喫雜拌粥作爲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清《房縣誌》卷十一《風俗》稱,“臘八日,以米和麥豆及諸蔬果作粥,謂之臘八粥。果木有不實者,以斧斫樹著粥於穴,問曰:‘結不結,枝壓折。’謂之‘喂樹’。”

歷史由來———

      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爲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古印度人爲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爲了紀念佛祖在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喫雜拌粥作爲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爲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鉢,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爲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信衆需要。有些信衆專門奔“粥”而來,認爲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了過“臘八節”的風俗。

          2021.01.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