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金燦燦黃米飯 - 草稿

                  ———寫在臘八

      今天是臘月初八,民間又叫臘八節,臘八節有個習俗,早晨要喝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五穀雜糧熬製的,就像現在超市的八寶粥。

      臘八節喝臘八粥,還有個典故:這習俗來源於佛教。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爲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爲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喫雜拌粥作爲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小的時候,我們老家臘八這天早晨要喫大黃米和紅芸豆熬製的粥,我們叫它大黃米飯,每當臘八來臨,頭一天晚上,媽媽就把大黃米淘洗乾淨,漿好放在竈臺上備用,然後把紅芸豆洗乾淨放到鍋裏煮八分熟,控幹水分盛到小盆裏,上面蓋上毛巾。一夜過後臘八早晨,媽媽老早就起來了。她先到院子裏把柴禾(玉米秸稈)抱進廚房,鍋裏倒入清水,然後把妹妹喊起來燒火,她開始把漿好的米倒入鍋裏,然後再把煮八分熟的紅芸豆也倒入其中,用勺子慢慢的攪動,使大黃米和紅芸豆混合均勻。一邊攪動一邊叮嚀妹妹燒火要注意火候。

      媽媽說悶飯填柴要用軟柴慢慢燒,所以要拽下每一根苞米秸稈兒上的所有葉子,不能燒秸稈只能燒秸稈上的葉子,開鍋幾分鐘之後就要停止填柴了,這時就利用竈坑內的剩餘的底火慢慢烘就好了。

        燜好的黃米飯粘粘糯糯盛了一大盆反着亮光,這個時候會有一種孩子們更愛喫的美食出現了,那就是黃米飯盛走以後,留在鍋底上的酥酥脆脆的鍋巴了,我們稱之爲飯嘎兒巴。特別好喫。不知道爲什麼?每次悶完黃米飯摪(qiang)下來的鍋巴 ,媽媽都是裝在用來撈飯的鐵笊籬裏面,現在想想可能是爲了保持鍋巴的酥脆防止接觸到水汽,使鍋巴返潮影響口感吧!當媽媽把澄亮的大黃米飯端上來的時候,我們一家五口圍坐在熱乎乎的火坑上 。這就開飯了  我們用的是純實木的小炕桌,純實木的,很奢侈吧,因爲那時的傢俱桌椅板凳都是純實木的 。桌上準有幾款媽媽親手醃製的小鹹菜,鹹芥菜條 ,鹹蘿蔔條 ,還有一種油鹹菜 ,是由大蔥葉大頭菜芹菜香菜等各種蔬菜丁配上豆油醬油和各種調料熬好的料汁拌制的鹹菜。味道鮮美極了!

      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喫黃米飯必備兩款配料你們知道是什麼?除了各種鹹菜,媽媽最後還要端上來兩個小碗,一個碗裏盛滿了如白玉般溫潤的豬葷油,另外一碗是雪花般的綿白糖。我們三個孩子爭先恐後的用小勺擓(kuai)着葷油和白糖,把他們放到自己碗裏熱乎乎的黃米飯上,轉瞬間就融化了,拌均勻後,送進嘴裏那真是又香又甜。回味無窮! 

    三四十年前的餘香依舊在舌尖縈繞,夢裏依稀的故鄉,或許還是被清晨升起的嫋嫋的炊煙所環繞。沒有了母親的故鄉村落,是否還有那糯香綿甜的臘八粥?

        想念我的媽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