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認知偏差在影響你的溝通

心理學家發現,有三種常見的認知偏差會極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判斷,導致在與他人溝通過程中不順利。

基本歸因錯誤

一位不爲老人讓位的年輕人,很容易就被認爲是素質低下,但是忽略年輕人自身的情況,年輕人要是身體不適呢。這是將行爲歸因到人的性格和態度,而忽視或不去了解外部環境因素。網絡上類似不讓位的人被網暴然後反轉的案例多了之後,目前大多數人可以跳出這個行爲的基本歸因錯誤,不簡單認爲不讓位是因爲人素質低。但是面對日常其他行爲,還是很容易就從人的性格和態度來歸因。很常見的就是情侶之間因爲一點小事,某方就歸因到不愛Ta。

行爲者-觀察者偏差

這是很常見的雙標情況,別人上班遲到就是懶,自己上線遲到就是因爲工作辛苦壓力大。自己是行動者,就傾向於把自己的行爲歸因於外部環境;自己是觀察者,則會將行動者的行爲歸因於其性格和態度。自己若是沒有通過了解真實情況,覺察到自己的認知偏差,或者沒有嘗試多角度看問題,在人際溝通上,很難做到對事不對人,造成溝通問題。

自利偏差

以考試爲例,如果這次考得不錯,會覺得是自己學習得不錯;如果這次考得一般,會覺得自己運氣不好,複習的都是非重點,狀態不好發揮失常。這是因爲在歸因時,人們儘量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將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將壞的結果歸因於外部環境。認識自己總是艱難的,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更好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

爲什麼會產生這三種認知偏差呢?

首先,相比外部的社會環境、社會角色和情境壓力,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最容易被觀察到,所以我們很容易把事情的原因歸於個人性格、動機和態度上。

其次,相比其他人,我們更瞭解自己的經歷和情緒,所以減少了把自己的行爲歸爲性格、態度的可能性。

最後,自利偏差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的自尊和自我價值,維持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

歸因偏差是人之常情,但是瞭解之後,一方面我們可以從自己出發,儘量避免認知偏差帶來溝通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他人出發找到對方觀點的立足點,化解因認知偏差導致的溝通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