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人要知道:孤立會混淆你

“不需要”,就是不要

“你人格健全嗎?”

“健全不健全我不知道,但我是獨立的。”

“那麼你是如何給人格獨立做定義的呢?”

“不依賴別人,不依附別人,不靠別人。”

“你是真的人格獨立?還是我自我保護?”

“我不知道……”


健全的人格真的不那麼好遇到,能夠做到人格的獨立已是非常難得。可有時候往往分不清,也沒辦法清楚的定義人格獨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以爲自己經濟可以自己搞定,事情可以自己搞定,生活的樣子基本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甚至於感情都好像能掌控,這樣就算是人格獨立了。

你也這麼認爲麼?

可我怎麼覺得,像是一個曾經受了很多次委屈的孩子,爲了自己不會再次受到傷害,而把自己緊緊的包裹起來呢?

在百度搜索中對於人格獨立的建議是:

所謂獨立人格是指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它要求人們既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於任何現實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在政治的參與中具有獨立自主精神。

所以在字裏行間我真的沒有找到,對於經濟,對於行爲的人格獨立與之相關性。

真理和zhengzhi,惶恐論不上;但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對於人格的獨立理解,大概也是上面那些了吧?

不爲人所“威脅”,不爲“錢”而卑膝,不爲“意外”而無奈。

這樣的“不需要”,如何讓人能留在身邊?

趨利避害、自我保護是人的本性,喜歡美好溫暖向善,也是人的本性。

如果不打開自己的“需要”,如何能“看見”你身邊的人呢?

不是被“需要”,就會產生價值嗎?

如果你不需要,在你身邊的人如何產生能被你“看見”的價值?

你既看不見,便會去尋找被需要被看見的人了吧?

又想起前兩年去梓路寺禪修時,聽到師傅跟我們聊天所說到的話:

昨天夜裏起來我走出屋內,站在院子外,看着天上的月光,真的很皎潔明亮;月亮的外沿閃着乳白色的光暈,傳說中的月玉白就那麼清冷冷的立在那兒,美的窒息;彷彿從來沒有見到過月亮似的。


爲什麼會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呢?

師傅說:

往日裏,我們都是在現代文明的房間裏,燈光的赤亮,足夠照亮房間裏的每個角落;當然也會晃得我們花眼。

在我們頭頂上觸手可及的光暈裏,是我們目光所及的範圍,充滿了房間,充滿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再也看不到之外的東西。

因爲房屋裏的燈光太滿,掛在天上的月光就被排斥在外,沒有辦法融合。不關上燈,走出屋外;便只能在屋內滿眼的燈光裏來回穿梭。


總是覺得小時候的月亮是最美的。

那時候的門總是關不嚴,窗戶帶着楞條,條件好一點的裝上了透明的玻璃,不好的玻璃可能還要缺個口。

那時候睡覺也不像現在這麼晚,天黑喫過晚飯,八九點也就躺在牀上了。

拉(小時候燈的開關都是用繩子牽下來的)滅燈,四周一片漆黑。躺在牀上,最亮的地方便是從窗口泄進來的月光。

那時候感覺月光是真亮啊!

盯着愣愣的出神,不知道是覺得好看,還是覺得自然好神奇。


現在很少擡頭看天了,更別說這樣的月光。

因爲絕大多數,都被眼前目光所及的燈光,充斥而束縛。

我們眼裏心裏的東西太多,就裝不下別的東西了。

別的東西別的人,即使想,我們也沒有空間給他們靠近。


都說做人要謙虛。

我現在理解的謙虛,不僅僅是人文明的一個行爲美得,更是自己自我更新,自我吸收,與他人能夠鏈接;所必須要留出來的一個“空缺”。

別把自己堆壘的盔甲層層,釋放一些“需要”,才能柔軟些的更勇敢吧?

純的鋼是軟的,純的鐵是脆的……分出一些分量,增加些其他的,就變成了無堅不摧的利器。

保護的殼,保護了自己不受傷害,也錯過了更廣闊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