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展中國】汪文暉國畫山水作品欣賞(2021迎春展)

汪文暉簡介

汪文暉,浙江寧波人,民革黨員,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結業於中國美協高研班二期,現爲上海美協海墨畫會會員,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分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浙江寫生基地副主任,寧波書畫研究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畫大展及各地的名家邀請展。

2009年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舉辦“煙樵漁隱”汪文暉山水畫展。

2010年在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舉辦個人畫展。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寧波館舉辦個人山水畫展。

   汪文暉個人畫集《當代中國山水畫精品集——汪文暉》、《上海美術家大名片——汪文暉》、《汪文暉山水畫作品集》、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系列叢書——《汪文暉山水畫選》、《中國名人堂當代百名書畫藝術家系列——汪文暉》、《山水清音人文溪口》。

汪文暉傳略收錄於《上海現代書畫家名典》、《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國當代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畫家——考錄辭典》。

南塘夜話之再讀書畫

文/汪文暉

我們這一代人少有傳統書畫的家學淵源,那家若有舊藏也毀於文革掃四舊了。學書畫之前我們都是學美術的,接受的是素描色彩,透視明暗關係訓練,西化的造型理念數十年來早已落地生根,習慣成自然了。學美術考專業這是必經之路,必修之課,關乎人生,關乎生機,現在也是如此。但是學習書畫最好不要把它與學美術等同起來,混爲一談。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經典表現形式,有其獨特的工具材料,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美學理念和藝術高度,源遠流長,自成體系。以爲學習過美術就能理解中國書畫,讀懂書畫,那是極大的誤解,以爲學了美術也能畫好中國畫更是很大的認識誤區。

沒有家學淵源可以通過後天學習,通過良師指點,走上學習書畫的正途,而思想認識上不解決,思維方式上不改變,可能會在歧途上浪費時間,一事無成。有這樣的感慨是自己的前車之鑑,也是所見所聞,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學美術沒什麼不好,現代社會的實用美術,藝術設計需要這樣的美術基礎與人才,在當代社會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前途無量。但是書畫與美術是二個不同的藝術類型,無論學習方式,學習目的與文化底蘊都有本質的差異。前者是線性的一脈相承的根植於中國哲學思想與精神特質的傳統藝術。後者是更傾向於西化的應用於工業革命與現代商業社會的視覺藝術,因此作爲人文學科的藝術美學教育,書畫與美術不同的性質當充分認識,教學宗旨和方式方法應加以區分。

教育是千秋功業,關乎一代或幾代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與研習,就如基礎科學的研究不應以實用的,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也不該以現代的,時尚的標準去評判。有一些學習看似沒有現實價值,可能是我們必修的一課,比如學習禮儀,學習哲學,體現的是人的基本素質,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書畫作爲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正本清源,迴歸本相,甘於平淡寂寞,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在很好傳承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創造。毋好大喜功,更毋妄言“取得史詩般進步”。似乎數千年的先人智慧的累積沉澱不及幾十年翻箱倒櫃,東拼西湊,流於形式的所謂創新。把文化建設的特性與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同起來,把形式創新與藝術高度相提並論,都是極爲膚淺的認識。

近百年西化美術的教育倡導,使我們油畫與水彩畫的技術水平很高,甚至超越了歐美與前蘇聯師傅的水平,但其母體終究在西方文化的藝術體系之中,因循着西方藝術的發展軌跡,話語權被無可爭辯地掌控。縱然從事油畫的藝術家在探索更多東方文化元素爲主導的藝術創作,或緊隨西方藝術的前沿潮流,在交流日益廣泛,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也欠缺文化認知上的識別性與獨特性。正如有人評價我們當代的藝術成就,“達到一定高度的中國文化藝術,幾乎都是對西方的模仿”。

藝術門類無高低之分,卻有難易之別。年輕人學美術得心應手,出成果也快,而書畫家往往到了知天命之年才逐漸成熟,箇中一定有其內在的道理。

傳統書畫藝術是一種更內趨與靜態的藝術形式,需要感性與理性中和的藝術狀態,以關注人的精神價值爲藝術宗旨。早在南北朝時期宗炳在《畫山水敘》中開篇便說過,“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憕懷味象”,在自然萬物變化裏探索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與道理,在天,地,人共生共存中體悟和諧相處的方式與方法,同時,通過自然物象的盛衰化育來寄託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志趣,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道與象皆特定的古代哲學語彙,也是古代經典畫論中經常運用的詞語。一陰一陽謂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裏的道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名稱,而是指我們洞察一切奧妙變化的路徑。“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象既是具體的客觀物象,也是形而上的一切物象與意象的通稱。而意象,寫意是書畫藝術的核心理念。物我兩忘是莊子《逍遙遊》裏描繪的一種人生境界,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因此與其說《畫山水敘》是一篇畫論,更像是一千多年前的哲學與美學論著。

從哲學到美學是理性思辯向感性直覺轉化的過程。以人爲本,個體意識的覺醒是文學藝術興盛的基本條件,書畫藝術在古代作爲文人士夫遣興述懷,寄託情思的藝術手段,一開始便把風骨,品位,氣象等人格化的要素放在藝術品評的重要位置。把道釋文化中天地洪荒,生滅苦樂的宇宙觀,生命意識融匯在藝術創作裏。把學養,悟性,品挌與人生閱歷看作書畫家必備的素質。強調技近乎道,技道合一,書如其人,畫如其人,千百年來以筆墨這樣一種特有的形式爲載體,形成一系列關於書畫藝術創作與品評的思想理論體系,在廣大的知識精英階層裏成爲一種最基本的藝術素質與修養。優秀的書畫家是多方面磨礪修爲的結果,好的書畫作品是書畫家長期修煉蒙養出來的,這種學習創作的方式與態度貫穿了整個的書畫藝術史。

倡導傳統文化無須表面的欣欣向榮,在於身體力行,厚積薄發,書畫藝術也不能陶醉於曾經的輝煌,當面向生活有新的發展。如今學美術既然成爲應試教育的必備學科,畫油畫水彩畫的隊伍日益壯大,學習書畫自然成爲小衆,也讓社會上雜耍般粗製濫造的江湖書畫有了廣闊的舞臺,進一步扭曲大衆對書畫藝術的認知。因此不妨有更多學美術的來學習書畫,在基礎教學中增加書畫學習與鑑賞的課程,從小做起,百年樹人,讓傳統書畫藝術得以良性發展,讓書畫藝術的家學淵源代代傳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