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裏的牆》第七章【與其等死不如行動】

      今天將帶大家開啓《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這部分打破了“等死模式”,想要做的事情,與其等待,不如行動。再者,探討了價格與價值的問題,價格不等於價值。最後,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就是成長爲你自己的樣子。

  1、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

    我曾在動車上遇到了一位女士,通過聊天知道了,她去年想考自己喜歡的教師事業編,結果失敗了,卻出乎意料地遇到了另一份不錯的工作,今年是考還是不考呢?

    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費時間,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經糾結半年了,或許用糾結的時間來考試,早就考上了。

    這位女士陷入這樣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沒有時間和信心,越沒有時間和信心,就越不敢行動。

    當一個人等待和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這個模式稱爲“等死模式”。

    《超級演說家》中有一段這樣振聾發聵的話:“人的一生如果能活八十歲,只有不到三萬天。每一個當下,每一刻現在,都將一去不返,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與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與體力,還不如去試一試。一旦陷入等死模式,最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穿越過去。因爲等待的成本,遠高於你穿越的成本。

      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的,而是用來穿越的。

    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

  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於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

2、價格並不等於價值

      我們總是混淆兩個概念,一個是價值,一個是價格。一件事情有價值,也有價格。價值來自於內在系統,價格來自於社會系統。

    價格是統一規定的,比如一輛汽車十萬元,價值是來自內心的感受,比如成就感。

    價格和價值往往是不對等的,貴的衣服不一定符合你的形象,外表長得帥氣的男人不一定適合你,你要衡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價值。

      然而,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有腦無心,他們的思維是高檔五星級酒店的飯菜就是比普通的飯店好喫,有錢的男人就是比沒錢的人好。

  而有腦有心的人,不管走得多遠,飛得多高,他們都會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是我需要的嗎?我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的人生纔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幸福。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讓“價格”幫我們做了“價值”的判斷。

      有些人不用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職業的所有階段,在普通的職位上面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錢會讓你幸福,但有時候,錢買不到的東西會讓你更幸福。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有一對農村夫妻,他們踏實肯幹,把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種植的非常好,平時也節儉,攢下了一些錢,開始租種鄰居家的土地,後來隨着多肉植物的流行,他們開始栽種多肉植物,錢越賺越多,後來還成立了合作社,帶領着村裏的朋友們一起種植。

    後來,隨着周圍村落也開始種植多肉植物後,競爭壓力大,再也無法達到之前的銷售額。正在他們發愁的時候,接到通知,政府要收回所有的地蓋飛機場,賠償他們600萬元。手裏拿着600萬元,對創業者的他們來說,不是好事,而是價值觀的徹底崩潰:我們奮鬥了30年,還不如政府的一次拆遷,我們又該拿什麼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呢?

    還有一對夫妻也和他們一樣,白手起家,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們卻發現,雖然自己擁有了很多錢,可心裏還是空的。後來,妻子接觸到罕見病羣體,開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次,她在報紙上看到有個孩子得了血友病,也就是大家說的玻璃人,急需要錢,她帶着1萬塊錢去了醫院,把錢給了老人家。

    老人家感激涕零,她突然明白,自己賺的那些錢可以用來做什麼。那些錢原本意味着財富,如果拿去幫助別人,能讓自己的奮鬥變得更有意義。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錢意味着世俗上的成功,但並不意味着內心的幸福。

3、成長爲自己的樣子

      小玉是我認識了很久的學員,一開始我們的聊天是在聽她抱怨工作的繁重辛苦,但是自己的工作薪資不低待遇很好,在別人眼中絕對是金飯碗,羨慕的不行。

    後來一段時間沒聯繫,再聯繫的時候她告訴我說,她辭職了,用了所有的積蓄開了一家咖啡店,終於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每天被咖啡的香氣環繞,沒事約幾位朋友來店裏,嚐嚐自己新學會的慕斯蛋糕,愜意極了。

    我問她是什麼讓你做出了改變?

    她說,她終於明白,生活是自己的,別人眼中的好未必是自己想要的。如果別人眼裏的光環,不能兌換幸福快樂,又有什麼意義呢?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長。

      什麼是成長呢?那是你內心的一個尺度。你能夠感覺到你的成長,你內心知道你會成長爲什麼樣子,就好像一顆橡樹籽,無須教導,也會成長爲一棵挺拔的橡樹。

    其實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是個三腳架,由:自我、家庭與團體、職業組成。這樣的支架支撐着我們的靈魂,記錄我們的生命。

    普通人就好像一個普通的三腳架,分開站立着;聰明人則是更加穩固的聯動三腳架,他會讓職業和家庭平衡,互不衝突,也各自有各自的位置。

    慢慢的,他們的生命會變成最穩固的聯動三腳架。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這樣做,他們一次次壓縮自我的時間,慢慢變成一個單腳架,所有的重量都壓在這條腿上,變得不堪重負。

    所以,生命是個三腳架,永遠不要讓自己斷掉兩條腿。

    生活有時候並不是我們的生活比他人平淡多少,只是我們還沒有突破自己的思維,去過不平淡的人生。

    古典在本書結尾說:“拆掉思維裏的牆,在殘酷世界裏面開闢出一點光。”有了一點光,就有了新的希望;有了一點光,就有了溫暖;有了一點光,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希望我們一起擁抱新世界,開啓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