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學”真的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嗎?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關於應試教育的問題。

        拼命模式,真的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嗎?

        不久前的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採訪了幾個學校的校長,包括張桂梅校長、陳立羣校長等,那麼她就感到對辦學模式的評價越來越糊塗了。到底什麼纔是好的教育?她本人是衡水中學畢業的,她有很多困惑。

        那麼我想這個大背景是什麼呢,就是在農村學校普及教育機會、“有學上”的問題解決了以後,現在大量的學校開始進入了“上好學”的階段。所謂上好學,就是抓教育質量、抓分數、抓升學率。事實上,這種“滿堂灌”、過重的考試和作業負擔、“軍事化管理”等等過去我們稱之爲叫縣中模式,這也是非常著名的一種超級中學的模式,現在還是鄉村教育的主流。關鍵也在於很多校長和家長是認同這種模式的,他們認爲既然存在選拔性的高考制度,我們底層的家庭也沒有資源,也不能拼爹,那隻能拼孩子。拼孩子就是拼時間、拼命,所以就有了“只要死不了,就往死裏學”這樣子的勵志口號。

        張桂梅校長也是認同衡水中學模式的,只不過她說,由於她的資源更少,生源的質量更差,所以只能打“時間仗”。也就是說,讓學生每天只睡六個小時,比衡水中學還少兩個小時;然後把控菜品的溫度,讓學生在五分鐘內喫完午飯。

        這種拼命模式,真的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嗎?其實也不是。但是我們要看到從最貧困的鄉村學校到北京、上海最優秀的高中,實行的都是這種拼命模式,只不過大家的硬件條件、物質條件不一樣。就像張校長說的,在衡水中學學校的食堂裏常年備有面包、水果、酸奶,宿舍、教室都有空調,但她們沒有。那麼在北京、上海那些優質高中,它的物質條件要更好,但是它的應試訓練和應試教育的強度也更大,比如說學生一個星期要看的英語閱讀的材料,可能對普通中學是一個學期的量。北上廣深那些最優秀的學校、最優勢的家庭,也經常有“過勞死”的學生的悲劇,也有很多學生患上了抑鬱症和各種心理疾病。

        應試教育是否有一個合理的邊界

        這就促使我們考慮應試教育是否有一個合理的邊界,或者說有沒有一個必要的底線?到底是要分數還是要學生的發展?任憑這種極端的應試模式蔓延,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你睡六個小時、我睡五個小時”“你睡五個小時、我睡四個小時”“你提前開學一週、我提前兩週三週”,這種惡性競爭就會導致整個正常的教育秩序蕩然無存。

        比如說高中的教學計劃,多數地方都是用一個學期刷題備考的,就是高三的下半學期備考;但是後來就發展到用高三的全年來刷題備考,這就已經完全違背了國家關於高中教學的大綱和教學計劃了;那麼現在發展到有些地方用三個學期,高二下學期就停課了,就開始刷題備考了。這就涉及到國家的這些教學計劃、課程大綱究竟需不需要執行?如果不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宗旨不就變成一紙空文了嗎?

        經常有人爲應試教育辯護,說就像競技體育一樣,“沒辦法,就是競爭性的一個過程”,但是將教育比爲競技體育這是有很大的問題的。首先它直接否定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我們看到即便競技體育,它也是有規則和底線的,而且規則是非常嚴格的,比如說不能用興奮劑。那麼極端的應試教育,它就鼓吹“今日瘋狂、明日輝煌”,濫用成功學的興奮劑,控制到了學生的每一分鐘、每一個行爲,讓學生“萬念歸一”,只關注高考,不顧其他。這種做法和對學生的精神控制,有人認爲實際上是一種傳銷組織的模式。

        所以到底是要分數還是要“命”,學校能不能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認爲這是一個教育的底線。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無法整體改變的情況下,學校可以有所選擇、有所作爲

        這使我們聯想到最近的一個新聞,就是關於拼多多的員工猝死,關於996的討論。當時有人說這不是資本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但是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也就是說,將這種“過勞死”完全排除了企業在這個問題當中的責任。我們要看到,其實企業對於工人的勞動制度、休息制度還是有嚴格規定的,企業活動當中嚴禁使用童工、國家規定了八小時工作制和雙休日,反而在教育領域,這些權益好像是被忽視的或者是可以完全不受遵循的,這種情況難道是合理的嗎?我們是否應該保障學生必要的休息、健康、娛樂、交往的時間?

        在2014年的時候呢,當時圍繞衡水中學的討論,我就寫過一篇文章,講到過《假如我是衡水中學校長》,也就是說,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無法整體改變的情況下,學校是不是可以有所選擇、有所作爲,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的建議是,你不可能整體的改革,但你至少可以降溫、減負,做一些有限的改善。也就是說,“把擰得過死的螺絲先放鬆兩圈”,最主要的就是要放寬學生的作息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穿衣、疊被、喫飯,增加學生起牀、喫飯、休息的時間,而不是讓學生必須跑着喫飯,甚至因爲早上起牀疊被的時間太短冬天都不敢脫衣服睡覺。比如說將現在每兩週或者每四周放一天假,改爲每週放兩天假;還有增加學生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時間等等。

        另外,我認爲在這些學校,尤其是衡水中學模式,50%的清規戒律可以取消,因爲現在的學校規則當中,學生上課轉筆、抖腳、靠牆、自習課喝水、擡頭、發呆……都是要扣分的,非常嚴厲,管到學生的每一分鐘每一個動作。還是要把學生當人來看待。即便是囚犯,他轉個頭、發個呆,也還可以吧。所以就是要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尊重,給他多一點休息和自由。

        有人認爲這樣不行,由於高考制度,認爲你給學生放鬆一點,就會影響考試成績。我覺得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我們給學生以尊嚴、給他自由和健康反而會降低他學習的效果,這就說明我們所有的教育規律、學習科學都是胡說八道,最野蠻的管理纔是最高明的。

        所以我是很建議張桂梅校長,她的道德品格是很高尚的,但是在如何改善學校的教學上,也還是可以“把這個擰得過緊的螺絲先松兩圈”。比如說現在五分鐘的喫飯時間,能不能改成15分鐘,6小時的睡眠時間能不能增加爲7小時。我可以打賭,這種做法只會提高成績而不會降低成績。這一方面是因爲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成長和社交的其他需要;而且充足的睡眠是消除大腦疲勞,促進腦細胞、腦神經發育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會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我建議張校長不妨來試一試。

        借鑑其他地方學校改革的經驗,向改革要效益

        我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我們可以借鑑其他地方農村學校改革的經驗,向改革要效益。其實這些年來,還是有很多學校超越了拼時間、拼命的這種模式,通過學生主體課堂、高效課堂這些教學改革,獲得了令人矚目的考試成績。比如說最著名的就是江蘇的蔡林森校長。他在非常薄弱的泰州洋思中學,以三流的辦學條件、三流的師資、三流的生源創造了全市乃至蘇中地區一流的業績,學生的鞏固率100%、畢業合格率100%、體育達標率97%、畢業升學率97%、近視率控制到10%,我覺得這個成績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是關注個別學生能不能升學,而是整體合格達標。他後來到了河南永威,又把一個瀕臨倒閉的民辦學校改造成全市的優秀學校,而且激活了整個市的教育,使他的考試成績由焦作的原來倒數第二成爲全市第一。

        這樣子的學校還有一些,包括山東的杜郎口中學、山西的示範性高中——新絳中學、四川宜賓市的涼水井中學等等,說明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超越拼時間拼命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所以這裏面我們覺得做一個好校長不僅要有獻身精神、要付出,歸根結底還是要明確基礎教育的目標、宗旨究竟是什麼。

        像到貴州黔東南州支教的陳立羣校長,他就不贊成一味追求分數的模式,不贊成爲了分數過度剝奪學生時間的做法,他說這種做法就跟我們“培養45天的速成雞”無異。我們都非常討厭這種用催化劑、生長劑和膨大劑生產的這些蔬菜和家禽,但是我們的教育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嗎?所以在他的臺江民族中學,女生不用剪短髮,學生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有一小時的活動時間,還有很多社團活動,學校裏毫無緊張的氣氛,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對好的教育的需求。陳校長認爲,首先應該把學生當成人 ,愛這個人的本身,而不是隻愛他的成績;而且要把學生當成孩子,不要企圖控制他們。

        基礎教育到底是爲了學生的一陣子,還是爲了他的一輩子,爲他的終身的幸福奠基,我想這纔是一個好校長應有的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