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憑什麼搖動另一棵樹

一棵樹憑什麼搖動另一棵樹

一棵樹憑什麼搖動另一棵樹?

在農村,真正種過玉米田的農民都能夠想清楚其中的原理。一場大風颳過,臨近風口的玉米被掛到了幾棵,這幾棵玉米斜依在近旁的玉米身上,那些原本挺直玉米,爲了爭取陽光,只能朝着相同的方向傾斜過去。過不了多久,我們便會發現——幾乎整塊田的玉米都朝着一個方向傾斜。

一棵樹憑什麼搖動另一棵樹?憑藉所有樹對於陽光、空氣、水分等有限資源的青睞,憑藉它自己本能的對於外在環境的適應,憑藉彼此間對於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

《人民教育》刊登的《拖垮課堂效率的這9個教學陷阱,老師一定要注意!》一文指出,有9個影響課堂效率的“陷阱”教師要注意:

一是不等學生坐好就開講;二是沒等學生理解就提問;三是無效的任務分配指令;四是一成不變的情緒激發;五是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六是不習慣先聽後講;七是講評課上只對答案;八是啞然於“自主學習”;九是課堂死氣沉沉。

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先講自己:我有知嗎?我實在是無知的呀!正因爲如此,“鄙夫”來問時,孔子纔沒有在內心裏先生出“成見”來。他人的成見,怎能解決得了“鄙夫”的具體問題?孔子深諳此道,所以,以自定義的“無知”來回應“鄙夫”的空空如也。內心裏沒有想當然的成見了,纔好回到“鄙夫”的具體問題上來,圍繞問題去尋求解決的辦法。而這個解決辦法當然也不是現在孔子心中生出來的,而是“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我們看身邊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說起話來,常常是謙光可鑑的,做起人來也寬和的很。在外人看來,是他有意識在謙虛,實則是修養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和必然。

孔子爲什麼那麼謙虛?因爲孔子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鮮活的,有創造性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每個人面對問題都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你每一種解決方案都值得慎重看待。

一棵樹是怎樣搖動另一棵樹的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乍一看,這段話充滿了詩意理想。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真的是意蘊無窮。

一棵樹怎樣才能搖動另一棵樹呢?

自然的問題只有真的回到自然中去時,纔能有所領悟。

小時候,村子周圍到處都是樹。那時候,溝壑邊、田野上的每一棵樹都是有家的,它們會分屬於不同的家庭所有。小夥伴們會對着一棵又一棵的樹評頭論足。張家的樹像張家的人,正直、挺拔;李家的樹沒有他家的人好,長得挺粗,中間空了。評論的多了,大家發現一種現象,河谷裏的樹多數都是細高挑,筆直的往上長。高崗上的樹多數屬於矮矬窮,可勁兒的橫向發展。 不但同爲人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連同樣品種的樹因爲所處的位置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姿態。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現象,只發生在茂密的樹林裏。還真的有一棵樹的姿態會決定其它樹,甚至整片樹林姿態的情況。大凡有整片樹林都是歪着長的情況出現,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定是最開始的那棵大樹。先是因爲人爲的原因,或是自然災害,一棵樹歪倒了,騰出一片空間來。於是它旁邊的樹開始朝着那片騰出來的空間生長,與此同時又騰挪出自己原有的空間來。就這樣,慢慢的整片林子開始響應。

這大概就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也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那棵最後搖動了整片森林的樹,本身是沒有起心動念的,它從來沒有要搖動整片森林的“雄心壯志”,只是本能的、天然的汲取養分、獲取陽光,努力的活成一棵樹而已。它身旁最先被“搖動”的那棵樹,也不是要學習它們的“先驅”,而是自然而然的向着先前那棵樹騰挪出來的空間舒展自己的枝葉,以獲取更多的陽光,釋放自己生命的天性而已。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靠得不是思想和理念,而是對於陽光和營養的天然逐求。

那麼,在學校教育之中,什麼纔是令受教育者趨之若鶩的營養和陽光呢?哪裏纔是受教育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舒展開來的空間呢?

要想搖動整片森林,教育者要率先做第一棵能動的“樹”,只有教育者真正找到了可以滋養自己的陽光和營養,生長的方向和軌跡真正爲此而改變,教育的奇蹟纔會發生。

一所學校正在推行“精細化管理”,該校中年級的一位年輕班主任很快意識到了“精細化管理”可能帶給班級的生態改變。教室的地板是PU做的,時間久了,有許多黑色的印記難以去除。久而久之,大家對之習以爲常了。慢慢開始有同學往地上丟雜物,慢慢的,大家再一次習以爲常了。

這位年輕的班主任買來清潔球,拿起毛巾,用清潔球一點一點去除地板上的印記,慢慢的,地板潔淨如新了。孩子們看了,也開始三三兩兩的動起手來,不久,整個教室的地板都整潔如新了。孩子們意識到保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也就沒什麼人隨手亂丟髒東西了。甚至還相互提醒,走路時一定要小心,那些不小心留下的印記,要擦掉太困難你了。

再後來,臨近的班主任看到了,也學着樣子做清潔地板的工作。不久,學校學教服務中心和學生髮展中心的同志也開始在這方面着力,大家甚至發動了高年級的“紅領巾志願者”一起來做這樣的事情。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整個教學樓都潔淨如新了。這大概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吧。

精細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正確的事情未必就能產生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教育的發生必然是自然而然的,只有當積極的愉悅體驗和成就感本身,催生了對真、善、美的天然嚮往時,它才能以自己的規律、方式去傳遞和感染。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就是要努力的營造和諧的生長氛圍,引導生命在有目的、精心設計的、積極向上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生長,這大概就是新生命教育吧。


拖垮課堂效率的這9個教學陷阱,老師一定要注意!

人民教育

快到期末,經過一個學期的緊張和忙碌,師生難免感到疲倦,上課時都少了許多激情。但作爲教師,我們的狀態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狀態,調整好自己,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實現身心成長。下面這9個影響課堂效率的“陷阱”,您踩中過幾個?

01

不等學生坐好就開講

有的教師看似“惜時如金”,離上課鈴響還有近兩分鐘就匆匆忙忙地登上了講臺,在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顯然還沒有坐好,教室裏還響着挪動凳子和翻找課本的嘈雜的聲音,教師的課已經開講了,於是教師的導課就在接踵而至的上課鈴聲中過去了。

學生沒有被教師的導課內容所吸引,也就不明白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什麼。

上課鈴聲是提醒學生集中精力正式開始上課的信號,代表着學生課前準備終結。但在鈴響前上課,學生坐不好就倉促上課容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惶恐不安和行爲上的忙亂,不利於學生儘快進入學習,也使教師精心準備和設計的精彩導課語言無的放矢,這將影響課堂的效果。

02

沒等學生理解就提問

教師在講完新知識後,沒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就馬上提出問題。不等學生聽清問題、沒有留出消化理解的時間就急於讓學生回答,是無效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

如果學生聽不清要求,聽不懂提出的問題,或沒來得及對已有知識進行信息的整合與提取,就起不到教師提問應有的檢查、反饋、矯正的作用。與其如此無效地“爭分奪秒”,倒不如學會耐心地等待。

等待可以讓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減少焦慮,等待可以催化學生的思維,弄清表達語言的邏輯性,等待可以使課堂更和諧、高效。

03

無效的任務分配指令

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通常會向學生髮出這樣的指令:“下面開始小組討論”,隨着老師的一聲令下,前後左右的幾個同學簇擁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講了起來,有的人討論問題,有的人藉機閒聊,一時間嘈雜聲四起。

這時教師或者是在一邊站着一動不動,或者是翻書看教案,或者是找一個凳子坐下來休息,或者是象徵性地在班裏轉一圈。有的時候,學生的討論可能已經偏離主題了,可能由於理解不到位,學生根本無從討論;可能由於操作失誤,導致學生無法討論等。

如此的小組討論,成了一種課堂的“裝飾”。教師認爲有了討論就是好的課堂,並不在意學生是否真的在討論;討論是否深入、有效,不在意問題是否真的得到解決。

科學合理地分配任務,是教學的一項基本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不是一句空話,應該落實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上,應體現在教師用精準而有效的語言對課堂進行科學調控、指導上。

04

一成不變的情緒激發

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會這樣啓發學生:

“大家看××同學回答得怎麼樣?”

“好!”同學們齊聲喊道。

教師在學生的聲音落下後說:“回答得這麼好,還不來點掌聲?”

“掌聲響起”這種形式已經較爲普遍地充斥在一些課堂上。沒有遇到讓人驚歎的問題,就提示學生鼓掌,無疑是耽誤教學時間。

假如某個教師喜歡這樣做,一個學期下來、一年下來,總共佔用多少課堂時間?尊重學生,表揚鼓勵學生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採取“要掌聲”的方式。

05

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但有時也讓一些教師顧此失彼,讓先進的教學技術代替了必要的講授。一些教師把課件做得非常漂亮,圖片、音頻、視頻應有盡有,聲、光、電各顯神通,臺上臺下忙個不停。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使歷史事件得以重現,使巨大的空間距離縮小,用得好能有效促進教學的作用。

但現在的課堂,多媒體的地位由“輔助方式”躍升到了“主宰”教師的高度。上課時,該說的話、該讀的課文幾乎都被電腦取代了,應該學生想象、推理的內容也利用大屏幕展示出來了。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基本功很難看見,學生的想象空間、思維空間縮水了,教師激情四射的魅力也消失了。

實踐證明,不是什麼樣的課、什麼樣的教師都適合使用多媒體,教師要把握“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對難點問題的突破、有利於發揮教學的優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怎樣使用多媒體還要看是否有利於對學生的啓發和引導,教師對多媒體技術有怎樣熟悉的程度。否則,就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06

不習慣先聽後講

傾聽是交流的基礎,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獲得重要信息的方法。但是一些教師習慣了“講”,而不習慣於“傾聽”。在學生分級討論時無所事事,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走神或心不在焉。

出現這種情況,教師發現不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方式,就起不到借鑑作用;如果教師對學生熱烈的討論置若罔聞,對學生在討論中的深入程度、觀點和思路的正確與否等不能瞭然於胸,則不能給予有效的指導。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交流,來源於師生之間的有效傾聽。傾聽不僅僅是對對方的一種基本的禮貌、一種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推動教學的重要方法。師生之間如果不形成相互傾聽的習慣,就會出現有效信息的損耗,會使課堂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07

講評課上只對答案

一些教師私下反映,最好上的課是複習階段的講評課,原因是不需要多麼精心備課,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持這種看法的教師有兩個誤區,一是沒有真正懂得講評課的意義和作用,二是存在投機取巧的心理。

如果學生全會了還講,個別人不會的也講,則會造成時間的極大浪費。典型題目和一般題目都泛泛地講解,重點不突出,發散性不夠,這往往是講評課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講評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教師可以藉助對典型題目的講評,及時梳理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發現暴露出來的問題,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糾正。通過對典型題的講評,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解題的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教師不能把講評課變成對答案的機械行爲。

08

啞然於“自主學習”

有的教師在導入新課以後,讓學生自主學習,“下面用5分鐘的時間看書”。這時,有的同學迅速翻開書本,拿起鋼筆,邊讀邊寫;有的自言自語地念叨;有的眼睛盯着書本,目光沒發生任何的移動;有的隨意翻動着課本,似乎沒有找到引起注意的地方;有的漸漸找到了睡覺的感覺,開始閉目垂首……時間就這樣流逝着,教師除了在講臺上來回走動幾次,沒有說話,也沒有和學生進行其他方式的交流。

這樣的“自主學習”,教師沒有明確的任務和具體的要求,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實際上成了“放任自流”,學生間的差距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會拉得越來越大。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勤於引導,科學指導,力求做到有明確具體的任務和詳細的要求,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學習、情緒等精神狀態的變化,給出及時地、必要地指導,此外還要對學生自主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反饋,引導他們真正做到自主學習。

09

課堂死氣沉沉

激情的喪失使教學缺少了鮮明的個性,使課堂行爲變得生硬、呆滯,使學生的活力得不到激發,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和課堂的質量。

如今的課堂,爲教師充分施展個人才能和智慧、形成個性鮮明的教學特色提供了廣闊空間,教師在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的同時,也應該讓自己的個性張揚起來。

擅長說的說起來,擅長演的動起來,讓教師的智慧在課堂上肆意流淌,讓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焰,讓課堂教學在快樂和詩意中穿行。激情四溢,是教師對知識與能力的高度自信,更是教師永遠追求的一種職業精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