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關於愛情6

疫情自去年冬天至今年冬天,似乎遠沒有結束的跡象。宅在家的日子,想起了非典時期的一段時光,那是在剛重讀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之後,無意間打開了他的另一本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小說帶給人心靈的震撼遠遠超過最初的期待,這是一部偉大而神奇的小說。關於愛情,馬爾克斯告訴讀者的比瓦西列夫的《情愛論》具體直觀,比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豐富多元,比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更令人感慨萬千。
——疫情時期關於愛情的經典

小說末篇阿里薩和費爾米娜則以愛情來結束他們的生命形式。面對死亡,生命的現在性才呈現出來;面對死亡,生命的雜質蕩然無存,愛變得更加濃醇;面對死亡,世俗的觀念不再能侷限那純淨的、永恆的愛情: 實現愛情也就是對生命的執着。老年的阿里薩與費爾米娜的愛是純淨的,並不是因爲他們遠離了性的誘惑,而是由於他們越過了道德的、世俗的偏見而直接與自己的生命對話。馬爾克斯細緻地描寫他們在半個多世紀之後,用瘦骨嶙峋的老人的手在黑暗中相互觸摸,他們的吻散發着老人特有的酸味。與許多描寫老人的相互理解與扶持的小說不一樣,《霍亂時期的愛情》直接地描寫了他們的如同新婚的年輕人一樣的緊張而又激動人心的做愛。它不是理解,不是同情,不是相互扶持,而是一種生命的無可替代的交流。對於費爾米娜來說,回到舊生活才意味着死亡,和阿里薩一起在河上永遠向前航行纔是對死亡的超越和對生命、愛情的肯定。

小說所描述的時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風貌——危及哥倫比亞的三大災難:戰爭、霍亂、人爲的破壞。時間跨度從19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戰爭和霍亂威脅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爲的破壞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對立,人的社會孤獨感使人與人之間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離加大。人們如無垠的野草,產生了孤獨感,不敢面對社會,也無力改變社會。這種社會孤獨感的根源在於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

社會孤獨感大致可以分爲兩種: 一種是與生存方式可以聯繫的表層心理感受,主要由外在環境直接引起。如與親人分離後的重聚,相思戀人的結合等等。隨着外界環境的好轉,這種社會孤獨感就會隨之煙消雲散。另一種是與生存意識相結合的深層內心體驗。它長久地居於人們的心理深處,所處環境的改變也不能輕易地消除這種孤獨感。即便是在車水馬龍中或在蜜月旅行中或是天倫之樂中這種孤獨感都絲毫不會散去。二者互爲表裏,有聯繫也有區別。社會孤獨感雖然是人的一種心理體驗,但這種體驗絕不是始終不變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