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符合人性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我們都熟知的《愛蓮說》有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傳世千古都是歌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少有人從階層劃分上分析名篇,可能上至天子下到庶人都心知肚明:階層纔是社會穩定運行的底層邏輯,而現世所謂“平等”,是和“公平”相悖的毒概念。

“平等”這概念用來爭取利益是好工具,但要自己信那就是中毒了。

人就是有賢愚之分,就是認知不同,加上出身、眼界見識、學識等因素,各有各的圈子,不同的圈子涇渭分明少有交集,互聯網看似促進了扁平化,其實讓這個現象愈發的明顯,人們普遍趨向於情緒化,大環境也沒了理智講道理的土壤。

古時候限於技術最上層的圈子也就是幾家王公貴族、世家豪門,社會則是以村落爲單位,讀書登第的是以同鄉或是同門爲鏈接紐帶。現在互聯網鏈接全球,再小衆的愛好也可以在網上找到足夠多的同道並形成社羣,這個社羣就是一個世界,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得很舒服,而每個人每天泡在這個世界中的所作所爲都是在添磚加瓦,這就是同儕圈。

待在熟悉的圈子裏是舒服且快樂的,有多少人有意願、有耐心、有行動去了解其他圈子?更何況是融入其他圈子?越來越孤立是趨勢。

現實當中,我們可以有多個圈子,可以說,圈子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但首先得懂得隨鸞鳳、伴賢良纔是,鸞鳳振翅千里、賢良品性高潔,想要與之爲伍就意味着放棄低俗、勇猛精進,意味着死磕自己、脫胎換骨,又有多少人能過這關呢?

更關鍵的是:鸞鳳圈、賢良圈哪裏是那麼容易進得去的?!

階層劃分是大範圍,說到底就是以可調動資源爲標準,每個階層裏還有無數的小圈子,有按領域劃分的,有按興趣聚集的,還有就是按畢業院校天然形成的,破階上升的通道就在圈子裏,因爲每個圈子都希望自己的勢力不斷壯大,所以會給值得培養的、有潛力的新人留個入口,對於想要破階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進得了圈子纔有更多的機會。

圈子在於資源互換,我爲圈子、圈子爲我,混圈子要納投名狀。綠林中要交人頭快速獲取信任,而文明社會想要獲取信任則要以品性、成績、資源等交換,好在科技讓萬物互通,更新迭代日新月異,人人都需要全力奔跑,圈子也需要新鮮血液提高競爭力,這就給了缺乏出身但才華卓著的人機會,展示自己的品性,這是核心,才華高者比比皆是,性情相近、志趣相投卻是能否融入的關鍵。

如今社會上有影響力的圈層主要結構是名校和名企,同學同事有足夠的信任基礎,也有共同的文化和語言,最容易形成緊密關係圈。

第年輕人上升捷徑是儘可能到大城市或者是到目標機構、人物附近的根本原因,城市也符合馬太效應,一線城市的資源聚集和二線城市不是一個量級,尤其北京,政治、經濟、科技、精英資源不是其他城市可比擬的,當然競爭就會極度激烈,對個體的綜合素質要求高,想要野蠻成長,一定要想盡辦法在大城市往目標領域扎,如此二三年就可以在高壓下獲取足夠的技能以及相關的人脈。同樣的道理,如果目標是阿里就去杭州,目標是騰訊華爲就去深圳,切記的一點就是:離目標越近越有可能實現。

名校名企兩大圈層源是我的短板。當初上學就是及格拿到畢業證就行,從不參加學校組織,也不參加活動,回國來雖然有臥龍崗的校友會,但缺乏朝夕相處就沒有厚重情感,沒有共同的價值或理念來一起對抗社會的高壓。我一路走來也從沒打過工,沒進過企業,只能是拿實打實的成績和專業來構建信用,所以進圈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一些,也是最近幾年才通過組織閉門會有了屬於自己的穩定的社會關係。

修煉出自己的長板,找到甚至主動構建可以有長遠發展的圈子,讓自己做出貢獻,最好是不可或缺的貢獻,這樣就會在圈子帶動下事半功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