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都是被捏造出來的——第九天

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後,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後,掛了電話,接着有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憤怒是達成目的的一種可放可收的“手段”。

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這位母親並不是因爲怒不可遏而訓斥女兒的,事情的順序正好相反,她是爲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採用了憤怒這種感情。換句話說,這位母親先有了“訓斥女兒要聽話”這個目的,之後纔會爲了達到目的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既然情緒可以捏造,那麼心理創傷呢?

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一個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然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爲,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爲自身經歷中的刺激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

越往下看,越讓我察覺到爲什麼自己在最初遇到這本書時,身體給予了那麼大的反應,眼淚控制不住,找一個陌生的環境,獨自待着。

的確,在很多時候,我們會通過自己的喜怒哀樂來表達情緒從而影響他人,這些有時確實是不經意的。在今天看來,我們這樣做也是合理的心理訴求。人會利用情感來達到目的,這種很直白的講法,是作者的難能可貴之處。

——

佳佳給我推薦了一部電視劇,叫做《風犬少年的天空》,B站推出的青春網劇。

幾個少年的十七八歲單純、活力,在慢慢經歷社會現實時依舊保持向上的狀態,他們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很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老狗(男主)的父親屠夫出殯的那一天,他沒有邀請其他樂師以及殯儀師,而是自己在那裏,強撐着講述父親生平那些可愛時刻,他告訴前來的親戚朋友說,每一個人都要留下燦爛的微笑。他帶頭。那一幀幀的畫面,讓人疼惜。

這是他爲父親賦予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