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不要過分

      曾幾何時,“賞識教育”“關愛教育”已成爲教育新理念的亮點,而與此同時,“批評教育”“懲戒教育”似乎成了教師不敢觸及的“高壓線”。很多媒體對因批評學生而引發的學生厭學、棄學、離家出走、輕生等事件一再披露,不時地向教師傳達這樣一種信息:教育不能有批評、更不能有懲戒。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孩子犯了錯誤,教師連一句批評的話也不敢說。面對不專心聽課、沒禮貌、擾亂課堂紀律、曠課打架且屢教不改的學生,老師感到很無耐,只能裝聾作啞、視若無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常此以往,孩子的壞毛病和不良習慣因得不到及時的糾正而逐漸地鞏固和發展了。對孩子的缺點毛病這種視若無睹的做法,實際上造成了對孩子的縱容,“愛”變成了害。 

      曾有這樣一篇文章讓人深思:一名士兵因經常盜竊被軍隊開除了。軍隊負責政審的人員很納悶,去訪問他的小學班主任:“這個士兵從小學到高中,老師給他寫的操行評語都很好,爲什麼現在變成這樣子了?”班主任說:“不是呀!我在操行評語中不是寫着‘該生手腳比較靈活嘛!是你們沒有注意他的毛病。”可以想象,這位班主任當時在給學生寫鑑定時思想鬥爭是多麼激烈,最後還是以文字遊戲的方式應付過去了。雖然這可能是個別的,有些過於誇張,但它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教育中到底應不應該有批評?一味地誇獎、表揚是否是對孩子的真正關心和愛護?

      近年來的“賞識教育”“關愛教育”似乎有些過分了。有個兒童節目《玩具店之夜》所宣揚的就是這種“自我中心”“過度關愛”的教育思想。節目中的臺詞只有“你喜不喜歡我”這一句話,反覆重複。“你喜不喜歡我?”“我幫你把毛毛梳好了,你喜不喜歡我?”“我勇敢我不哭,你喜不喜歡我?”……聽到人家說喜歡就高興,否則就不高興、就哭個沒完,直到逼人改說“喜歡你”這纔不哭。    試想,如果一旦給孩子養成這種“表揚依賴”的毛病,他們將來怎麼在社會中立足?社會是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多種多樣的。一個人應該學着怎樣適應社會,不能企圖讓社會適應自己。如果處處要求社會、別人順應自己,那他將來怎樣在社會中生活呢?社會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時常會發生的,如果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沒有一點耐挫折的鍛鍊,就不會快樂。

      過度的使用賞識教育是有害的。這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滋長驕傲情緒,變得盲目自信,容易在一片虛幻的讚美聲中沾沾自喜,一葉障目,不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從而缺乏競爭意識,喪失繼續向前的內驅力。

      我國早有古訓。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教育家顏之推在其著作《顏氏家訓》一書中就指出:要走出“過度關愛”“過多保護”“過高期望”的“三個誤區”。有一段很有哲理的話:“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動,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打至死而無成,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爲敗德。”深刻地揭示了對孩子只講慈愛,不加管教的危害,強調了愛護與約束相輔相成的內在關係。 

        其實道理很簡單,育人如同植樹,不能只顧澆水、施肥;小樹在自然環境下生長一定會遇到風吹雨打乃至病蟲害,這就需要園丁扶正、打杈、鋤草、去病,精心伺候,否則小樹很難成長爲材。在兒童教育中,關注現代教育的先進理念這是對的。但在學習引進的時候,不要妄自菲薄,丟了我國兒童教育的優良傳統;要注意消化理解,使現代先進教育理念本土化,切不可在認識上走極端,在做法上搞形式,重犯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錯誤。不要讓“過度賞識”教育發展成流行病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