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悲”

昨天逛書店時無意間看到一本牛津通識讀本出的《俄羅斯文學》,愛讀書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套書。此前我是望而卻步的,看着牛津這樣的大標題總是不敢翻開,而且也聽說這套學術系列中很多哲學等著作都是如雷貫耳,都是要用“啃”的。由於前幾天和小弟探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我也很喜歡讀俄羅斯(蘇聯)文學,看到了這本《俄》想都沒想,抽出來就去付款了。

我不是任何領域的專業,只是愛讀書的普通讀者而已,而且也沒有其他愛好。反而這種非專家身份讓我有了更多更廣泛的對書、對抽象思想以及傳播的感受。買完了我就馬上開始讀了,不是回家馬上讀的馬上讀,而是就在商場裏(是身處在商場中的書店)找了個座位讀起來。讀着讀着,悲從中來。這悲就是源於我的非專業和對於書籍單純的熱愛。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或時代裏(在此不參考以往任何時代的特徵,那會是另一個話題,此不展開),沒有人能逃離現實,連愛麗絲•門羅(她有本小說集名爲《逃離》)也不能。每個人的時間也越來越有限、越來越忙。順着這個思維下去,我就希望自己以及周圍(可能的話)把自己的生活鎖定在幾處必須做的事上。也就是掙錢、健康和讀書(包括思考和書寫)。人們常會把一個句式套用在很多意思上,即“等我有了錢,要如何如何”。而就讀書來說,平心而論,有多少人會有了錢後就去老實讀書的,或者說難道我們在經濟不自由的情況下就不能讀書了麼?那爲什麼有時間看網劇打遊戲看綜藝刷微博關心娛樂八卦呢?說穿了就是不愛讀書不愛思想不愛智慧。這就是我悲從中來的緣由。牛津劍橋算什麼,那不過是這個世界上一小撮人的自娛自樂。勞苦大衆是不關心思想或藝術的。所以這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這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我也想知道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