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4大學的“分”與“合”---半個世紀的輪迴

2.5.14大學的“分”與“合”---半個世紀的輪迴


小武皺眉道:“我先前以爲,若想大學裏能夠培養出大師,只須給予足夠的錢,再加上有一個出色的大學校長就可以了。但是從竺可楨的經歷可以看出,一個大學的校長要想幹好,必須方方面面的條件都具備---這可得有多難啊!”


八角微笑道:“對於中國大學的總體發展歷程,現在你瞭解的還不夠。建國以後還有兩次大的變動潮流,也不可不知。”


“先是在1952年,以蘇聯專科教育的大學模式爲模板,全國206所高校發生了規模浩大的重組運動。大學要求保留文理的就只搞文、理兩科,如北大和復旦等,不再是綜合性大學了;而其它學院如工學院、農學院、林學院、醫學院等統統獨立,重組成許多專門性的大學和學院。”


小武點了點頭,道:“這次高校改組我大概知道,尤其是產生了許多工科類的名校,比如清華、浙大、中科大、哈工大、天大、東南、華科等等。這些名校當時基本上都只剩下了工學院,對吧?”


八角捋須道:“不錯。不過具體到不同的大學,受到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徐志摩的母校---滬江大學,在解放前是非常有名的大學,此時一改組就徹底消失了。另外,還可以給你一箇中央大學改組的例子看看。”


說罷,八角大袖一揮,又是一張白紙從袖筒之中飛出,從空中飄飄搖搖地落下。小武連忙上前一把接過,定睛一瞧,正是中央大學在1952年分解的情況表。


圖表 36中央大學分家大略情況(1952年)


小武仔細看了半天,訝道:“我以前一直以爲,中央大學就是分成了南京大學(文科、理科)和東南大學(工科),原來還有這許許多多的其它實力被分走了呀!羅家倫時期的中央大學真是異常強大喲!”


八角捋須道:“大學的各種院系全都分開來、可能可以幫助培養一些專科人才,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高校大改組的初心,是爲了便於中國各大學同蘇聯各大學進行對等學術交往。然而爲達到這一目的,中國各大學的師生還必須全面掌握俄語。不料五六年後,當各大院校師生初步具備了俄語能力之時,中蘇之間突然全面斷交了,所有計劃好的學術往來就完全失去了意義。”


小武長嘆了一聲,道:“人算不如天算啊。早知如此,就不要這樣改了。”


八角又道:“另一方面,中國大學跟歐美大學之間的傳統交往卻陷於中斷。即使到中美建交之後,同歐洲大多國家也已復交,學術交流的橋樑也很難恢復---很多時候,彼此大學的跨國邀請依然找不到人,或者不明白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舉個例子,1980年美國某大學研究食品工程的一位老教授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無錫輕工業學院的信,結果他看都沒看就直接扔進了文檔庫。幾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才讓他明白---那是中國食品工程方面最權威的一位教授給他的信---而且倆人三十年前還認識呢!但他怎會明白,名不見經傳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居然直接傳承了中央大學的食品和酒類專業呢?所以沒有及時拆開對方的信看看。”


小武長出了一口氣,笑道:“真是的,這完全是人爲的隔閡!要是中國大學的院系結構跟民國時期一樣的話,歐美各大學應該非常清楚,許多誤會就不會發生了。互相交往也容易了許多,如我們想留學的話,大約GRE、GMAT什麼的也不用考了吧。”


八角哈哈大笑道:“有可能。大學是互相認牌子的---若牌子不夠亮,送給人家也不要;而若牌子夠亮的話,別人不用考試也願意收。”


小武跟着點頭,笑道:“正是如此!邀請的話也要看牌子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名牌大學的邀請自然會放在高優先級考慮,無名小卒的邀請就很可能被直接忽略了。因爲大家都很忙的,不可能誰一邀請都有時間去。”


八角點頭道:“此外,專科院校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弱點---現代科學研究往往是跨越院系、跨越學科的。而一個系一個專業出來的大學生又是同質化的,所以他們往往需要到遠處去尋找合作伙伴,才能將自己的研究繼續下去。”


小武恍然大悟,大聲道:“沒錯!當今世界要搞的科學大多都是‘聯繫科學’,要不斷地‘跨界滲透’!如果研究者思想只被拘束於一個狹小的領域裏,如何才能尋求突破!當年馬一浮嫌綜合大學的方向都太窄,再化爲一個個專業學院,豈不是隻能培養出一大堆‘螺絲釘’,而絕不會再出什麼‘大師’!”


“如果大學都是綜合性的、而不是專科性的,那麼要找跨學科合作伙伴的話,在本校內的不同院系裏很可能就找到了!互相印證、取長補短、就近合作何等方便?這要比去人生地不熟的其它院校找尋合作伙伴、可容易得多了!”


八角點了點頭,抿嘴微笑道:“而且中國人似乎特別具有門戶之見。讓他們去別的大學尋找合作伙伴,然後分享研究成果,就好像‘肥水流了外人田’,更是困難非常。更不用說,當合作者的院校處於別的城市,跑一趟都舟車勞頓、十分辛苦。”


小武笑道:“現在普遍有了高鐵,在這一點上情況會好很多。”


八角笑道:“好在到了上世紀末,在許多技術專家的強烈建議下,教育部終於想明白了這些問題,於是乎有輝煌歷史的名牌大學們又統統改回了綜合性研究大學。---這就是建國後高校變化的第二次大型重組風潮。”


小武眉毛一揚,道:“我還記得90年代末各大高校的紛紛合併---當時應該就是從浙江大學開始,他們率先合併了4所大學,對嗎?”


八角捋須點頭道:“不錯。新版浙大就是一個高校合併的範例。當時在王淦昌、蘇步青、貝時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談家楨(遺傳學奠基人)四位名宿的聯名上書以後,中國教育部批准了將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併入浙大的請求。”


“當然,開風氣之先總會遇到一些矛盾的。其中浙醫大、浙農大這兩所學校的問題相對還容易處理些,因爲他們原本就是從浙大的醫學院、農學院分拆出來的。然而,杭州大學以文學院、理學院爲主,且與浙大的關係之前也沒有好到不分彼此的程度,所以一旦被‘拉郎配’,馬上就會水土不服。”


圖表 37新版浙江大學合併大略情況(1998年)


小武詫異道:“杭州大學的文理科難道不是從浙大分裂出去的?”


八角搖頭道:“不是的。浙大原來分裂出來的文科、理科都是全國有名的強手,也是老浙大的核心力量---但是沒有留在杭州,而是搬去了上海的復旦大學。並且這一系人馬很快變成了新復旦的核心力量,所以自不可能再回浙大了。”


小武心下了然,道:“原來是這樣。老浙大原來最強的文理兩個學院完全丟了,快速重建也不可能,故只好讓杭州大學來填補這個空缺。不過這會造成合並困難重重---合併前的浙大以工學院爲主,而文學院、理學院的人歷來就不好管。”


八角突然咧嘴一笑,捻鬚道:“不過事在人爲,要想擺平原杭大系的各個山頭,也不是沒有辦法。合併之後,浙大校長又用上了當年竺可楨的老套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空降管理最不服管的文學院。”


“當時正好查良鏞(金庸)從香港明報退休,以75歲高齡返回杭州隱居養老。浙大當然不會放着這麼合適的人不用,於是力請他出山爲家鄉大學發揮餘熱---出任浙大文學院院長。於是他一口氣又幹了6年多(1999年~2005年),直到文學院內部再也不會出什麼幺蛾子,老爺子才能真正退休。”


小武哈哈大笑,喘着氣道:“真個好算計!連已經‘退休’的金老爺子也不能置身事外!這才擺平了合併造成的山頭主義!”


八角點頭道:“其後,各大高校紛紛開始了類似的合併重組---這就是全國高校的二次大改組。從特徵上看,上一次大改組的主旋律是‘拆’,而這一次大改組的主旋律是‘合’。”


“於是,高等教育的大勢又開始以綜合性大學爲主---也算是半個世紀的輪迴吧。歷經了大約50年的改變,中國的高校又走回了原來的道路,只不過很多高校已經同最初的傳承大不一樣了。”


小武連連點頭,嘆道:“畢竟長達半個世紀的折騰呢!很多變化都是不可逆的。高校雖然重新‘合’了起來,但怎麼可能跟原先的情況一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