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老同興醬園的前世今生

我寫的《尋找樂山全家福》一文在公衆號發佈以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文中插入的兩張訂婚結婚證書,更是激起千層浪。

遠在嶺南的網友在轉發評論文章的同時,還提供了一些信息。接着,來自浙江紹興的Y.Y霞讀者私信告訴我,她是照片中新郎新娘的大女兒。又經讀者遲曉牽線搭橋,與出生在1948年的應震懋先生建立了聯繫。


應震懋先生是舊時樂山老同興醬園老闆應仁厚的兒子。

說起老同興,我們要先講講同興醬園。根據應震懋先生口述,再參考百度、搜狗上的詞條,同興醬園是清末民初,由浙江省紹興市蘭亭鄉的應祥煥與叔伯兄弟兩人在湖北沙市創立。之所以取名同興,來自《周易  繫辭上》,"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同興醬園除了應祥煥叔伯兩兄弟持有大股份外,還有其他人持有部分股份,比如家在浙江諸暨的湯志軒就持有500元同興醬園股份。

民國六年(1917),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沒了長江流域許多城市,湖北沙市幾乎成了水中澤國,同興醬園遭遇了滅頂之災,應祥煥心灰意冷回到紹興老家。

"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地區經營雜貨店的湯志軒,爲避免財產遭受損失,把資金和業務轉移到上海,開始把目光轉向醬園業,在一箇中間人的提議下,決定增資並改組沙市的同興醬園,補齊原有的總股本1萬元,湯志軒從過去的小股東一躍成爲最大的股東。原來的同興醬園改名爲"老同興紹酒醬園"。

人們說紹興人就是憑三隻缸走遍天下,第一支缸是酒缸,紹興黃酒;第二支缸是醬缸,早在光緒年間,紹興人生產的醬油豆瓣,在全國有幾百家作坊;第三支缸是染缸,直到今天,紹興的紡織印染技術仍然是全國數一數二。


老同興醬園在湯志軒的率領下,開啓了新的歷史。

原來的大股東應祥煥從此退出經營管理,回老家靠老同興每年的分紅過日子。把自己剛滿十二歲的兒子應仁厚交給湯志軒。從此,應仁厚跟着老同興大老闆湯志軒,從生產醬油、豆瓣的每一個環節學起,又學記帳,包括經營管理,成爲湯志軒手下的得力助手,經常委派到各地工作。

老同興在湯志軒的領導下,僅西南三省,設立了萬縣、重慶、宜賓、樂山、雅安、成都、貴陽、昆明等老同興醬園,生產銷售兩旺。

位於樂山的老同興醬園,1934年創辦,負責人是紹興人朱榮棠先生。紹興朱家,源自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朱熹,又稱朱文公。

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魯迅先生家的百草園正是賣給了朱榮棠的父母。

1939年8月19日,日本飛機36架,對古城樂山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轟炸。數十枚炸彈和百餘枚燃燒彈,把以木建築爲主的樂山城毀掉了三分之二。民衆死傷超過四五千人,數萬人無家可歸。位於縣街君子巷的老同興醬園全部埋在火海殘壁中,損失慘重。


按照老同興醬園總老闆湯志軒的指示,正在成都老同興工作的應仁厚,帶着成都生產的醬油豆瓣等乘船來到樂山。一方面繼續佔領市場,另一方面協助朱榮棠先生恢復重建老同興作坊。

應仁厚在樂山租住在縣街一家姓尹的房子裏,那房子就在解放後設立的二派出所旁邊。尹家有個女兒,曾經在玉堂街理髮店工作,現在怕有七十來歲了。

老同興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醬園在各地的管理者,就像今天的職業經理人,隨時會按照總老闆的要求,奔赴到需要的地方。要麼開創新業,要麼接手舊業。因此,老同興的職業管理者都不在當地購房置地。應仁厚儘管在重慶、貴陽、成都工作多年,仍然沒有自己的私宅。

樂山老同興醬園,於1939年底重新擇址建廠,選在御史巷。那個地方同樣被日本飛機炸成廢墟,老同興以較低的價錢租用。很快恢復生產,產品除供應樂山,還包括五通、犍爲、夾江峨眉等地。

樂山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江源在他的回憶錄,《萬山不許一溪奔》書中寫道:老同興醬園有個營銷策略,有人擔保,第一次可賒帳,賣完後交錢再販下一批貨。江源的父親就是靠一根扁擔,去五通橋批發老同興醬園的豆油豆辨醬,一路挑回踏水鄉下販賣。不僅養活了一大家子人,還學着老同興,自己做起小作坊。

兩年後,樂山老同興醬園負責人朱榮棠先生家裏有事,回到浙江紹興,後又委派去了江西南昌的老同興醬園工作。

樂山的生產經營開始由應仁厚負責。

年輕帥氣又有能力的老同興醬園老闆,二十多歲還單身,自然引起媒人的強烈關注。住在育賢門石家大院的人,爲應仁厚介紹了自己的親戚,一家做小百貨生意,老家在樂山海棠灣,靠近石柱山地方的周姓女子,她家那時已搬到銅河𡎚十七號。

應仁厚是一個傳統的人,有四弟兄,他在家排行老二。大哥在沙市醬園負責,老三在重慶老同興管帳,老幺在老家。應仁厚把有人給自己介紹對象的事寫信報告了父親,1946年初,應仁厚的父親應祥煥從浙江紹興老家一路風塵來到樂山,很是滿意這門親事。1946年2月6日,在介紹人和證明人的帶領下,應仁厚正式與小他六歲的周素容訂婚。


這一年應仁厚二十八歲。

同年4月28日,應仁厚與周素容正式結爲夫妻。老同興醬園的總老闆湯志軒從重慶親自來樂山,爲應仁厚主婚。

婚禮在玉堂街"全家福大禮堂"隆重舉行,這是當時樂山最豪華的餐廳。屬於商人陳雲浦的產業,以每月三十個大洋出租給江蘇人許崑山、趙玉才和當地名流開飯館,有中餐和西餐。樓上樓下可以容納三四百人。

婚禮介紹人羅素雲、陳樹清是新娘家的親戚,證婚人朱星南是樂山士紳,關係多,在應仁厚差點被抓壯丁的時候幫了大忙。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樂山,掀開了古城樂山新的篇章。這時候應仁厚已經有一兒一女,仍然沒有自己的房子,繼續租住在尹老師的院子裏。按照當時的政策,作爲老同興負責人的應仁厚加入了樂山縣工商聯合會。

1952年前後開始"三反五反"運動,應仁厚被人舉報偷稅漏稅,受到批判,醬園作坊收歸國有。幸虧應仁厚在樂山只管着老同興醬園,自己沒有任何不動產,連住房都是租別人的。

遍佈全國各地的老同興醬園基本上都是同樣的命運。心灰意冷中,已經回到浙江老家諸暨縣店口鎮的老同興總老闆湯志軒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去世。

樂山市市中區文史資料第十八輯署名雪凌寫的《解放前後樂山釀造業概況》,說湯志軒是樂山老同興醬園的老闆,臨近解放四處逃亡,曾經想逃亡臺灣,1950年病死在宜昌。據應仁厚的兒女回憶,這個說法不準確。

1955年公私合營,樂山老同興醬園與其他幾家大大小小的醬園一同併入樂山全華醬油廠。老同興醬園的老闆應仁厚擔任全華廠第二車間副主任。

1957年"反右"運動,應仁厚參加工商聯召開的會,說了"外行不懂生產,偏要領導內行。"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車間挑煤和擡醬缸,結果椎間盤受傷,站立困難。即便這樣,每個星期都要站高板凳,彎腰接受職工批判和交待問題。


應仁厚打成右派後,大女兒從縣街小學畢業,被剝奪了上初中的權利,只好到居民小組參加臨時工作,糊火柴盒,每天收入兩角錢。

1961年,應仁厚的父親應祥煥病危,應仁厚請假回到紹興蘭亭鄉下,老四幺弟當時擔任公社管區委員,說得上話,知道二哥應仁厚的處境後,建議他帶着一家人回來當農民。

1962年,正巧趕上國家號召城裏人下鄉務農,應仁厚願意回老家當農民的報告獲得批准,當年12月14日,應仁厚帶着妻子和四個孩子,在張公橋車站坐車離開了樂山。

那個時代,因爲一句話,一段工作經歷,甚至一個決定,不僅左右了一個人的命運,還連累一大羣人。

應仁厚1939年底來樂山,1962年底離開樂山,他在樂山立業成家,度過了23年的時間。

1979年經濟逐漸恢復正常。回到浙江紹興農村當農民的應仁厚,從當地統戰部瞭解到過去公私合營的處理政策,便把自己的情況寫信給樂山相關部門。引起樂山重視,派出全華醬油廠的人事幹部專程去了浙江省紹興縣華亭鄉大慶村,在瞭解應仁厚的情況後,正式發文爲應仁厚摘去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鄉當了17年農民後,應仁厚的戶口又成了城裏人,並辦理了在國營企業的退休手續。

按當時政策,應仁厚的兒子應震懋頂替父親的退休指標,30歲農轉非,從紹興農村又回到樂山全華廠參加工作。妻子也安排在全華廠大集體。

應震懋先在廠裏燒鍋爐,人勤快肯幹,又調到車間,後來入了黨,當了廠裏的供銷科長。

應仁厚退休後經常住在樂山,過了十五年平靜的生活。1994年8月23日在樂山去世,骨灰存放在五通橋多寶寺,後來應震懋退休後遷回浙江紹興蘭亭安葬。


應震懋的女兒在樂山城郊中學畢業後,進入市財貿學校讀書,畢業後分配回全華廠。一家四代人皆與醬園有緣,從應祥煥到應仁厚,再到應震懋和他的女兒,雖然經歷了難以言說的苦難,依然象古話說的,花果飄零 ,靈根自植。

這便是民國時期樂山老同興醬園的前世今生。

以上故事皆因樂山泌水院古董商收藏的兩張照片引發的。


(本文根據應仁厚的兒子,現年73歲的應震懋講述,並參考了相關資料。遲曉、鄧洪秀、程川等提供幫助,一併致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