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好不好喫,只有嘗一口才知道”,有效行爲學習是試金石

心理羣裏看到朋友發了個小視頻,講述一個抑鬱的小夥子,冷漠面對世界,後來被動幫助一位過馬路老太太,還被輕輕捏了下臉,感受到人際友愛的力量以及助人爲樂的好處,變得截然不同,從此積極向上,甚至裝作盲人幫助類似當時自己的心理抑鬱者。

小視頻拍得很好,有故事轉折,有鋪墊敘述,有結尾戲劇化,很有治癒系力量。

問題在於,現實中我們能做到嗎?如何才能做到?會出現什麼波折?會遇到什麼困難?最後感悟如何?

具體說,只有做法具有可操作性,行爲和認知出現積極變化,纔是有效的,因爲“學習就是心理或行爲持續改變的過程”。

給出一個道理或者技術是容易的,動動嘴皮就可以,但變作現實行爲,說到與做到之間差異是巨大的。

比如說,視頻中年輕人因爲幫着攙扶老人過了馬路,這是具體行爲,之後被老人表達感謝,從而引發心理上的感動、頓悟、反思,開始了不同以往的新行爲。

理論上說這是行爲學習的強化技術,行爲後果被肯定從而塑造新行爲,但現實中做到非常不容易,絕非故事轉折這樣簡單有趣溫暖,需要強有力社會支持和自我忍受痛苦的能力。

打個比方,我們讀書學習時候,聽完老師講課,一聽就懂了,都會認爲“學會了”,且絕對自信,不過隨後做作業,會有很多卡殼不解的。這也是必須佈置課後作業的緣故,這就是爲什麼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緣故。

借讀書做作業的經歷,可以啓發:1、認知學習必須結合行爲練習,學了理論距離會用相隔十萬八千里,2、行爲練習需要反覆進行,遵循先易後難邏輯,3、行爲學習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出現反覆波折,樹立這個理念很重要。

由此思考小視頻的主人公行爲變化,換成我們自己會怎麼具有可行性的去做?會做到什麼程度?

從舉手之勞幫助別人開始新行爲最好,不過這個機會可遇不可求,如遇不到需要幫助過馬路的老太太怎麼辦。或許,最好的就是從生活小事開始,從日常行爲開始,從當下的喫飯睡眠呼吸走路開始,這些小事做好了纔會有治癒系的力量。

舉個例子。

前幾天聽心理學朋友做客都市廣播電臺直播節目,解答家庭教育中親子之間焦慮問題的處理,給出現象解釋,給出很多很好技巧,啓發很大。

比如,首先區分焦慮性質,是常態焦慮還是病態焦慮,後者需要專科治療。其次指出焦慮類似壓力,適度最好,不是沒有就好。最後給出些許方式,這是要我們行爲學習的,而非僅僅知道就行。

列舉一下緩解焦慮技術。

家長緩解焦慮方式,我總結歸納爲“閉上嘴、邁開腿、放下心”。面對孩子表現不好或者自己難受時候:

1、採取消退忍耐,閉嘴不嘮叨;讓孩子在家學習,自己離開家,轉移注意力;這就是閉嘴,忍住埋怨和指責。

2、運動,包括跑步、逛街、購物等都可以;大喊大哭發泄,退行到孩子角色;這是邁開腿,自我行動緩解焦慮。

3、說給別人或者寫下來焦慮;接受最差情形,相信孩子有能力;這是放下心。

問題在於,我們要考慮自己能做到不?如何去做到?

再看處理孩子焦慮技術。

1、驚恐時候,用牛皮袋子捂住臉深呼吸;

2、睡前放鬆,採取肌肉放鬆法;

3、告白法,自我暗示,“這種感覺不舒服,但我能接受,儘管它不好,但不能傷害到我”。

這3個方法非常直接,完全可以行爲訓練學習,“梨子好喫不好喫,只有嘗一口才知道”。話是容易說,我們能去嘗試做一做,再進行反饋處理學習嗎?!

起碼,我從聽到、看到、想到,直到現在還未開始行爲學習,寫下來自我提醒一下,行爲學習後再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