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刻錄機(120)——冬日碎片系列

冬日碎片(66)

婚後才發現,能夠真正獨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了。每到週末時間也總是會被各式各樣的繁瑣事情充斥着:家裏的水閥生鏽了要換啦;幫妻去拿快遞啦;交水費啦;交煤氣費啦;碰到妻週末加班的日子得做飯,拖地,打掃衛生;而在天氣好的時候還得陪妻去“月亮島”逛逛啦。

一個週末下來,恍惚一下就過完了,忙碌的時間總是短暫的!而想如同以前那般在週末躲在家裏什麼事也不管,只是安靜地坐在書房裏看上一整天書,那是不可能的了。在最近的這幾個週末裏,想看點書也只能在上午去買菜或者去拿快遞的路上聽聽喜馬拉雅了。

而這個週末,在買菜與拿快遞的一路,我戴着耳塞與《西藏生死書》同行。

《西藏生死書》在陸陸續續聽了將近半個月之後,朗讀者終於爲我們讀到了書中的關鍵部分:對臨終者的關懷。並非是書中前期寫的東西不好,而是那些內容太過專業,那是佛宗裏的修行者需要詳細學習的東西,並非你我這種在俗世生活中的人所能悟透的。那些內容對於我來說是有着枯燥乏味的,並且我聽過之後也只是聽了個大概,也不能全然理解。同時,個人感覺《西藏生死書》中對佛學的內容講解並非如同《金剛經說了什麼》那般通俗化,讓俗人更容易理解,《西藏生死書》對佛宗的內容講解相對來講更加的專業,這就更加讓我無法很好的理解到其中的內容。

不過,今天聽到的這章關於面對臨終者的關懷還是聽進去了不少。畢竟,生與死是一直在發生我們周邊的,無論你是否學佛,無論你是修行者還是俗世之人,你我都在這世界上需面臨一死。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死得安詳,有的人卻死得痛苦,甚至死不瞑目!而這個問題卻也是寫《西藏生死書》最大的目的:對臨死者的臨終關懷。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在這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在面臨死亡時總是會容易變得恐懼,而如果沒有對臨終者恰當的關懷,這會使得那些臨死者走得更加的不安,甚至充滿着恐懼與絕望。這不是世人所想看到的,儘管都明知自己終將有一死,可如果讓這種臨死前的恐懼絕望感充斥着這個世界,那麼,這絕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書中所說,關懷臨終者,使臨終者內心得到平靜,讓他們能夠安詳的離開這個世界,這作爲對於關懷者的我們也是會產生很大影響。它會讓我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視自己活着的時間,也會令我們對世間萬事萬物更加的慈悲!

書中還說到,其實對臨終者關懷往往能使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特別是對生命的感悟!起始很多人便是在臨終前怔悟的,他們的精神之路突然走通,尋找到了自己修行一輩子也看不到東西。而通過與他們的接觸,對我們自己的修行也會更有幫助的,因爲有些東西不到絕境的時候是無法悟到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內容也讓我感觸頗深。比如說,我們去看望臨終者時最好的態度是以平常心,否則一旦方式不對反而會使得臨終者更加的痛苦,因爲那個時候的他們內心是極度敏感的(這也是這個他們的修行更容易突破一個原因吧!),我們甚至可以把自己內心對死的恐懼與未知的憂慮與對方訴說(當然,是發自內心的恐懼與憂慮),這樣反而會使得臨終者更容易與關懷者接近,使得臨終者得到相應關懷。

還比如說,作爲臨終者的親人要學會如何表達允許臨終者的離開。作爲臨終者,在臨死前他心裏往往會有對親人的放不下,因爲他內心的愛。這時我們就得嘗試着將其表達出來:你安靜的去吧,儘管我們會很痛苦,但我們以後也一定帶着你的愛快樂的活下去。往往這樣的話反而更能讓臨終者安心的離去,而你只是一味的在臨終者面前表現出神色凝重,痛苦不已的反應,可能反而會讓臨終者更加的死得不那麼安心。當然,這些都是針對那些已經病入膏肓,對死亡已經無力迴天的情況下。

書中還有說到臨終者有知道自己病情的必要,他認爲對病人隱瞞病情是不對的,病人有權知道自己死亡的權利,否則在自己臨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要死亡了。書中還有說到臨終者有享受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這就好比我們享受法律權利一樣重要,作者反對那種明知生命已經無力迴天了,可在病人病危的時候依舊還是通過呼吸機之類的設備進行搶救,他認爲這只是在折磨病人,這樣做只是延長了他們的痛苦而已。他主張讓病人自然安詳的死去,而並非是在反覆的折騰中死去!

他說,在西藏,有些地方的人,他們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即將死去的時候就會跑到一個地方去,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進行佈施,然後坦然地迎接自己的死亡。

或許,索甲仁波切所說的西藏人面對死亡方式在我們俗世之地不適宜,但是他們面對死亡態度卻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