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爲習慣在創造怎樣的數據,你關注過嗎?

各種應用程序無時無刻不在獲取我們的數據,從商業角度來看,他們只是爲了通過觀察人們的行爲習慣,從而針對不同的羣體(即用戶畫像)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消費場景及方案而已。

然而這些數據是否也能爲我們每個人所用,以促使我們個人得到自我指導呢?

很多人一邊抱怨着應用程序對自己各項行爲的追蹤,一邊又從來不去關注自己的行爲。

事實上,你手機中能夠被應用程序的運營商所獲取到的各項行爲數據的整合,最終呈現出來的不就是你這個人的行爲習慣嗎?

如果我們能像整理專家重置衣櫥一樣把手機中所有應用軟件都進行嚴肅地分類、並且能夠把自己每天的行爲都記錄一下,你會發現你耗費的精力、時間及金錢成本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人們往往更擅長爲不夠確定的未來制定一些計劃,以保證內心對未來的自己充滿期待,卻時常忽視過去的自己每天都做過哪些事,浪費了多少時間、精力及金錢,或是透支了幾成健康,而這些被持續消耗的個人資源又產生了哪些回報,我相信這其中一定有不少“負債”。

打個比方,如果你每天花掉自己20分鐘時間看朋友圈,那麼你的整體行爲數據中就應該顯示你有20分鐘是花在“觀賞他人生活”這件事上的。

如果你看了一本關於提升工作技能方面的書,那麼這段閱讀時間,就應該被視作對工作能力的投資。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和自己有關的以及無關的、但你對此就是會產生興趣的一切都打好標籤,比如體能管理、心理健康、心靈成長、個人管理、工作能力、護膚、人際關係、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消費觀,或是遊戲、娛樂八卦、金融新聞、辦公室政治、權力爭奪等等。

依照這些標籤來量化自己每天的行爲,你會發現你其實一點都不瞭解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對事件的分類及命名都有着自己的習慣,不過最終你要統計的這張表格,就代表着你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你每天都在做些什麼事,你把時間都花在了哪,由此,方可對你自己的行爲數據進行全面分析,這樣你想要在哪方面做出改變,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優化自己的行爲。

數字科技的確是在持續進步,但是在這種時代整體的進步背後,每一個人也能得到確確鑿鑿的自我提升嗎?這是個值得思考、卻鮮有人會想到且提出來的問題。

一個企業、家庭或是其他團體要想穩步成長,就必定有人要做出一些貢獻和犧牲。

對於時代的進步,也是如此,如果你將自己任性妄爲或是剛好滿足於站在商業角度上所希望你觸發的行爲,看作是自己在緊跟時代的步伐,那麼我只能很遺憾地告訴你,你錯了,這個錯也許你還沒意識到,但它卻是非常絕對地錯。

完全拋開自我意識,去重新看待數據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你會發現應用程序獲取用戶行爲數據的目的之一,是爲了保證他們自己的銷售業績,同時用戶對其應用程序產生的行爲將作爲一種產品使用的真實反饋,以給開發者一些創新及改革方面的引導。

可作爲數據的創造者,每一個真實用戶的行爲都將成爲商業行爲(下一步計劃)指導的一部分,但是對於用戶自身呢?你每天使用着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序,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數據能夠爲你自己提供一些支持呢?

也就是說,數據對於用戶未來的行爲是否存在指導意義,取決於用戶有沒有意識到數據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以及用戶願不願意養成一個全新的習慣,即通過自己創造的數據來量化自我。

個人成長的動力完全取決於意識及動機,如果這方面未能得到觸發,那麼人們是很難關注到某些“很值得關注的”事物的,比如人們在應用程序上創造的各種行爲數據。

具體來說,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數據運營人員,只不過你運營的是你自己的各項行爲數據而已,但是它對你的未來是會起到指導意義的。

比如,你每天都會用手機軟件付款,那你有沒有記錄過你每個月的支出情況,你有沒有每天、每月或是每年對這些數據進行復盤的習慣呢?我自己是每天都會記賬的,並且因爲有記賬的習慣,我每個月都會仔細分析自己的賬單,讓自己意識到哪些賬單是衝動消費的產物,這樣在每天堅持記賬的同時,我也漸漸成爲一名理智消費者了,這實際上就是自控的表現。

也許你每天都會看朋友圈、看新聞資訊、刷視頻、或是玩遊戲,那麼你有沒有統計過你做每件事的時間呢?你在做這些事情時,有沒有佔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的時間呢?如今對手機上癮的人可不在少數,人們的自控力越來越弱,也正是因爲手機是個極其私人化的物品,只要拿起手機,人們就能毫無意識地去看一切自己關注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也許並不值得他們關注,然而他們卻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拿來刷手機了,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也有些可悲的事實。

很多人都有捐贈步數的習慣,或是查看好友步數排名的習慣,可你有沒有關注自己每天的運動步數呢?我的意思是,長久看來,你自己的運動數據如何?你是否缺乏運動呢?你有沒有考慮過通過記錄自己每天的運動量來使自己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呢?當然這其中一定會有一些手機無法監測到的數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24小時攜帶手機,你每天整體的運動數據纔是你需要關注的,而不僅僅是應用程序中顯示的好友排名列表。

一直以來,我都有個習慣,就是記錄自己每天的行爲,做每件事會用多長時間,這其中大部分行爲數據是不需要依靠手機的,比如跑步的時長及公里數,機械自帶的數據監控面板會有顯示的。而閱讀、書寫及工作的時長,我會隨時擡頭看電子鐘、並手動記錄的,全天閱讀頁數也會進行手動記錄。

由於平時碰手機的時間並不多,所以對我來說,手機的工具性還是比較強的,在量化自我的計劃中,我通常都只是用手機記賬和記錄通話時長,這樣全天的時間安排、及行爲數據纔有跡可循。

應用程序的存在的確讓人們的生活更容易了,似乎因爲每一種行爲都有不同的應用程序開發商在“幫”你做記錄,但是你個人的行爲該怎樣才能得到優化,可不是人家要關注的要點。

如果你目前的做法只是滿足了爲人家提供商業運營指導的數據反饋,那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對你個人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好處。

但是如果你能反過來利用你自己創造的行爲軌跡、結合應用程序開發商爲你提供的真實數據的記錄,把它們當作量化自我的數據,來進行復盤、自我觀察及行爲分析,那麼你未來的行爲就會被日益優化。

以上這些思考是如何發生的呢?推薦你們看看《量化自我》這本書,書中有些專業術語,這是免不了的。不過只要這本書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全新的啓示,或是讓你意識到“量化自我”是在對自己負責,便體現了其使命和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