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有分寸,是一個人的高級修養


01

《禮記》中說:“長者不及,毋儳言。”意思是長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主動提及,更需多加換位思考。

我們身邊經常不泛這樣的人,打着“良藥苦口,真言難聽”的旗號,不顧及尊長的感受,說話不講分寸、口無遮攔:

領導換了新發型,大家都誇好看,他來一句“全是一羣馬屁精”。

媽媽興高采烈的告訴她:閨女,我的退休金又漲了。她卻滿臉不屑地說:漲了就漲了呸,就你那點退休金有什麼好炫的,生個病去趟醫院就全沒了。

怎麼還沒到?讓你們打車快一點,快一點,你確非要坐公交。難道我每個月沒給你們二老錢用嗎?總是一副窮酸樣。一個事業有成的男子正拿着電話訓斥着公交車上的父母。

對上司,對長輩,毒舌當真言,把刻薄當坦率,說到底,就是自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從不換位思考,想着一吐爲快,絲毫不顧及尊長的感受。

最後落個事業不順,家庭不和的下場,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做人要有界限感,講話要有分寸。對上司說話有分寸,給人的印象不僅穩重、可靠、友善,而且知性、優雅、可親,往往容易實現人際互動,容易獲取信任和支持,其事業也往往容易走向成功。

對父母長輩說話有分寸,家庭充滿了愛與感恩,孩子也會模仿學習,一家人其樂融融,涵養十足。


02

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動,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麼和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折射出其教養與素質,無論你的外表經過了怎樣的包裝,但發自內心的東西,依然會暴露於言行。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語言的表達也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和驕傲,不要拿自己的個性去挑戰別人的脾氣。

學會尊重,讓別人舒服,纔是一個人最高級的素養。

“關係好”不等於“什麼都可以說”,“生氣”不等於“開不起玩笑”,“我不是故意的”不等於“你沒錯”,“我沒有惡意”不等於“沒造成傷害”。

說話的時候,多換位思考,多設身處地。有時候,可能一句輕描淡寫的指責,就會成爲壓垮情緒的最後那根稻草,一個看似玩笑的評論可能就是輕輕一推的多米諾骨牌。你不瞭解別人經歷了什麼,就不要妄評你看到了什麼。

說話有分寸是一個人的高級修養,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體現着做人的尺度,也體現着一個人生活的層次。

時時刻刻把握說話的分寸,注意說話的場合、身份、談話對象,才能讓話說到最有尺度。

每個人都有難處,凡表象皆有根源。言語之間,少些犀利,多些餘地,是對別人的仁慈,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03

開玩笑是日常生活中極爲普通平常的事,但玩笑的目的在於調節氣氛,如果不懂得把握玩笑的尺度,言語間就會有意無意的傷害到他人。

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個人對待玩笑的分寸感,往往能夠看出他的人品。不要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不要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更不要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

真正的幽默,不是亂開玩笑的譁衆取寵,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地點,用恰當的話語來愉悅氣氛;

懂得尊重對方,才能讓玩笑的感覺恰到好處,如沐春風。只有對方覺得好笑的,才叫玩笑;對方覺得不好笑甚至生氣的,那就是沒禮貌。

人這一生,起落浮沉,難免得意,難免低谷。得意時善待他人,失意時善待自己。很多事情,難以預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無論何時何地,話別說太滿,做事別太過。今日你不留有餘地,落下口舌,來日峯迴路轉狹路相逢,必然徒增尷尬與傷害。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給別人留有餘地,亦是給自己留下退路。

中國有句古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的分寸感,相當重要。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最能暴露一個人內心的是語言,最傷人心的是語言,最深入人心的也是語言。

凡事把握尺度,是一個人最好的道德修養。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法律纔是律人的。“道德用來律己,好過一切法律,道德用來律人,壞過一切私刑。”

所以,說話有分寸,纔是最好的修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