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讀書法》|學渣考上名校的祕密

日本的教育部門用偏差值來衡量學生的成績,他們把平均分設置爲50分,如果偏差值大於50分,則說明這名學生成績高於50分,如果偏差值低於50分,則說明低於平均水平。有這樣一個學生,偏差值只有35分,排名在9332名,妥妥的學渣一枚。第一年復讀,他的成績並沒有提升,第二年復讀時,他想通了,通過增加知識量考上東京大學是不可能的,應該把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有較強的解讀力和思考力才能考上東京大學。最後,他以全日本第4名的成績考入了東京大學。他就是西岡一誠。


那麼,他究竟用了什麼閱讀方法從一名學渣考進了全日本最難考的東京大學的呢?《高分讀書法》這本書,從5步讀書法教你提升5大能力——1.讀解力,2.理論思考能力,3.歸納能力,4.客觀思考能力,5.應用能力,幫助你把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全面提升你的讀解力和思考力。

01 開啓“書森林”之旅,你需要一個“火把”和“地圖”


“讀書讀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沒有提前準備好。”


許多人讀書的時候,喜歡略過書的封面、封腰和目錄,直接閱讀書的正文部分,最後導致讀不懂書。


如果把書比作一座森林,一頭扎進去,勢必會迷失方向,因爲缺少了引路工具——“火把”和“地圖”。


因此,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準備好“火把”和“地圖”。


我們知道“火把”可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而“地圖”可以確保我們不迷路。那麼,作爲進入“書森林”的“火把”和“地圖”,究竟如何獲得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從書的封面、封腰處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火把”,從目錄獲得“地圖”。西崗一誠將之稱爲“裝幀閱讀法”。


或許你會說書的封面和封腰上的信息實在是太少了。但是,少即多。封面上的信息雖然少,但那都是一本書最精華的提煉,不僅能夠吸引讀者購買,還能讓讀者迅速瞭解一本書表達的主要內容。我們要做的就是從這些有限的信息裏獲取足夠多的關於書的線索,以達到“聞一知十”的目的。


首先,我們需要準備一支筆和足夠的便籤。

其次,看書名,判斷一下你能獲得什麼信息?把它寫在一張便籤紙上。


比如這本《高分讀書法》,我獲得的信息是“通過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提高分數”。


第三,每得到一條信息就寫在一張便籤紙上。比如,我寫下這些內容:


“將收穫:內容記憶更牢、知識運用更活、成績大幅提升、5大能力——讀解力、理論思考能力、歸納能力、客觀思考能力、應用能力”。


“6大選書法則,57個讀書要點,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讀解力”。


第四,閱讀作者的個人簡介,確認作者背景,總結後現在標籤上。比如,關於西岡一誠,我是這麼寫的:


“西岡一誠:偏差值只有35分,低於平均水平,高考排名9332名,復讀2年,以第4名成績入讀東大”。


第五,把前4步寫好的便籤貼在書的最後的空白頁。讀書時需要不斷回看這些信息。


西岡一誠在《高分讀書法》裏提到,爲了從封面、封腰上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可以使用分割法、連接法、深讀法來實現。


分割法:即將書名分開來理解。比如《創造性思維: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論教育》可以分爲“創造性思維”、“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和“論教育”,我們得到“這本書主要講創造性思維的”“這本書講了的人工智能之父馬文的”“這本書主要講馬文對教育的看法的”等這樣的信息。


連接法:即把書的主標題和副標題結合起來理解得出新的線索。比如《創造性思維: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論教育》這個書名,把“創造性思維”與“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論教育”相連,很容易可以想到:現在的教育沒有創造性思維嗎?馬文是怎麼看待現在的教育的?


深讀法:即通過上網查詢書名、作者等相關信息,以獲得更多的線索。比如,我對馬文.明斯基並不瞭解,通過查詢後得知他是人工智能的開創者,並且對教育有獨到的見解。


至此,我們獲得了“火把”。


接下來,我們要從目錄中獲取“地圖”。


西岡一誠在《高分讀書法》裏告訴我們,可以通過4步假設法來獲得一本書的“地圖”。


第1步,問自己“我爲什麼要讀這本書?”把閱讀目標寫在便籤上。這就是“地圖”的目的地。


第2步,看目錄,思考如何用書裏的內容實現第1步提到的閱讀目標,並目標後寫下具體方法。


第3步,在每一條具體方法後寫下自己目前的水平,以確定自己的起點。


第4步,若實際讀書時發現與假設不符,需要及時修改假設。


比如,我最初設立了3個閱讀目標——提高閱讀速度、提升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讀解力。可是讀完了整本書之後,我發現書使用作者的方法是無法實現快速閱讀的。因此,我將閱讀“提升閱讀速度”這個目標刪除,僅保留“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和“提升讀解力”這兩個閱讀目標。


再比如,我從封面提取信息“提高分數”,可是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不僅適合學生學習看,也適合每個想要提升閱讀能力的人看。


由於每個人的閱讀目標不同,因此每個人的“地圖”其實都不一樣。關鍵是要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地圖”。


02 保持疑問,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盡信書不如無書。全盤接受書裏的內容,是一種被動閱讀的方式。這也是剛開始讀書的人容易犯的錯誤。


其實讀書跟孩子的生長髮育過程有相似之處。比如,嬰兒在1.5-2歲以前,基本上很聽話,可是隨着大腦的發育,他們越來越有自己的自我意識,喜歡說“不”“不要”,這就是所謂的“可怕的2歲”。到了8-9歲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強烈,你會發現孩子們習慣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不再對你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孩子們似乎事事都要和你對着幹。面對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長感到頭疼。其實,這是好事。因爲隨着孩子的身體和大腦的發育,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全盤接受我們灌輸的給他們的東西。這是他們在鍛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會。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我們讀的書越多的,就會遇到越多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自然而然的會產生“究竟誰說得對”這樣的疑問。保持這樣的疑問,不會讓我們全盤接受書中的內容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我讀辛有美的《藝術遊戲力》這本書時,發現作者在書裏提到“哭聲免疫法”,我並不認同作者的觀點。因爲我在其他育兒書裏看到“哭聲免疫法”已經是一種被拋棄的育兒方法。以“哭聲免疫法”法來應對一個哭得很傷心的嬰兒是不對的,這樣不利於他們早期安全感的建立。


如果沒有讀過其他育兒書,我或許會對“哭聲免疫法”深信不疑。隨着我讀的育兒書越來越多,瞭解到了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結合實際,我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力。


當你抱着“真是這樣的嗎”的懷疑心態來讀一本書或者重讀一本書,並在書中尋找答案,看看作者給出的論據是否能夠讓你信服。如果作者的論據無法讓你信服,你可以展開調查,直到你的疑問消除爲止。這個調查的過程可以極大地鍛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


另外,對於一些重點問題,如開篇就提出的問題、有多個答案的問題,以及可能存在爭議的問題,要格外關注,將這些問題寫在筆記本上,一邊思考問題,一邊探尋答案,養成邊讀邊問的習慣,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也會清楚書中的脈絡。這對應書中提到的採訪式閱讀法。


03 將書“骨肉分離”,提升讀解力


很多學生害怕做閱讀理解題,尤其是那種需要概括文章主旨的題,因爲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概括總結出一篇文章的主旨。看似讀懂了文章,可是又無法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西岡一誠說:“如果不能用一句話概括自己讀了什麼,那就等於沒讀懂。”


而我們最該警惕的就是感覺自己讀懂了。


那麼,如何提升歸納文章主旨的能力呢?《高分讀書法》裏給出了方法,那就是使用整合閱讀法,將書進行“骨肉分離”。


我們知道一條魚是由頭、尾、骨頭和魚肉組成的。其實書和文章跟魚一樣,也有頭、尾,中間一條線將所有的觀點連接起來。作者的觀點就是這條魚骨線,而其他各種案例、名人名言等,都是附在魚骨上的魚肉。


而歸納作者的核心觀點就是將書骨肉分離的過程。用整合閱讀法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如何歸納作者的核心觀點呢?作者在書裏給出了方法——


1.找出每一節或一章書靠近開頭和結尾的概括性句子。有時候這些概括性句子在“但是”“然而”“……其實並非如此吧”等句式後面,或者在書的裝幀部位和正文裏出現的語句。


2.基於找出的句子概括本章節的核心觀點,字數控制在30字以內。


3.基於2寫出一本書的概括句,字數控制在140字以內。


以上只是整合閱讀法的技巧之一——摘要閱讀。


另外一個技巧就是推測閱讀法。


以前有人總結了武俠小說的套路是這樣的:主人公掉下懸崖一定不會死,而且還會撿到一本武林祕籍,甚至遇到世外高人。


推測閱讀法跟這個類似,在讀新章節之前,把之前章節的摘要重看一遍;參考新章節的題目,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推測;閱讀接下來的章節並做摘要,看看自己猜對多少。


無論是摘要閱讀法還是推測閱讀法,都是爲了找到書的“魚骨”,而找“魚骨”的過程就是提升讀解力的過程。


04 同時閱讀兩本書,提升思辨能力


我們通常提倡做主題閱讀,就是集中一段時間閱讀同一領域的書籍。


《高分閱讀法》的作者西岡一誠也建議你以同樣的進度同時閱讀兩本書,他將這樣的讀書法稱爲檢驗閱讀法。

檢驗閱讀法其實我們平時就一直在做,比如,看到一些難懂的詞句或者信息,主動去查字典、上網查信息,或者翻閱另外一本書等等,都是檢驗閱讀法。


檢驗閱讀法就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一種閱讀方法,通過同時閱讀相關的兩本書,不僅讓你從多個角度理解學習內容,提升記憶力,還能鍛鍊你的思辨能力。


在使用檢驗閱讀法時,有兩個技巧,即平行閱讀法和交叉閱讀法。


平行閱讀法是尋找兩本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交叉閱讀法則是尋找兩本書不同觀點間的交叉點的方法。


平行閱讀法


使用平行閱讀法時要時刻思考兩本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用不同顏色的便籤貼在相應書頁上。對於不同點,要在便籤上寫下另一本書的內容是如何不同的。讀完後,重讀所有不同點,逐一分析產生不同觀點的原因。這個過程有助於鍛鍊你從不同的角度客觀地審視一件事情的能力。


比如,下圖是我用平行閱讀法做的筆記:


交叉閱讀法


使用交叉閱讀法時,從多本書中找出產生分歧的交叉點,然後參考另一本書並驗證其對錯,在筆記本上寫出交叉點,整理出該交叉點相關的各類意見。


交叉閱讀法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的思考面,還能夠鍛鍊自己多角度審視事物的能力,並拉近我們與知識的距離。


交叉點的尋找,要從細節處着手,可以語言定義、小說、漫畫、論壇文章、貼吧帖子,或者微博、電影、電視劇等裏找,並且離我們的生活越近越好,越貼近生活,我們能學到的越多。


關於這一點,有點像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啓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裏說的認知邊緣,處於認知邊緣的知識接近我們的生活,更容易讓我們觸動,故而更容易與我們原有的知識產生連接。


比如,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質疑快速閱讀的人能否記住讀過的內容,針對這個觀點,我做了一個交叉閱讀筆記,如下圖:


我認爲無論是使用平行閱讀法還是交叉閱讀法,都可以講這些相同或者不同的觀點寫在雲筆記上(比如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然後給這條筆記命名,這樣會比傳統筆記本更方便檢索和使用。


05 輸出才能記得牢


通過讀書、聽演講收穫的知識留存率只有30%甚至更低,而通過複述或者輸出學過的知識,其留存率會達到90%以上。


《高分讀書法》裏提到,想要長久地記憶知識,需要通過議論閱讀法——輸出知識。


其實我們前面提到的邊讀便問,使用裝幀閱讀法推測書的內容、摘要閱讀法概括書的內容、檢驗閱讀法進行多角度思考等,都是做主動閱讀的方法,也是和書對話、輸出的過程。


讀完一本書之後,與你在推測階段所做的推測“對答案”;給之前做的所有摘要做總摘要,將總摘要當成封腰推薦語來寫;用自己的話有邏輯地表達感想,都是作者西岡一誠所說的議論性閱讀的輸出。


上面提到封腰推薦語,我們知道,封腰推薦語決定了讀者對一本書的第一印象,因此,封腰推薦語不僅要對書總結到位,還要用最少的字數(30字以內),以及誰都看得懂的語言去寫。


不僅如此,我們寫讀後感、寫書評、做演講、做視頻,把你學到的知識分享給他人,也是在輸出知識。



“只有以某種形式將輸入轉化爲輸出,你才能把看到的信息轉化爲自己的知識,最終做到活學活用。”


經過這些輸出,已經沒有必要重複閱讀同一本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