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焦慮與內向

焦慮能“劫持”我們思考、說話和迴應的能力。

今天看《如何克服社交焦慮》讓我突然明白一件事:內向者與社交焦慮是沒有關係的!

知道這一點我就一下子明白,王老師那麼健談;劉媛媛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巴菲特,蔡康永還有很多很多公衆人物比比皆是,提到自己性格的時候,都說自己其實是個內向的人…然後把自己跟他們聯繫到一起,完全讓我摸不着頭腦。

沒人會把“外向”和“焦慮”弄混淆,而內向和社交焦慮的界限卻很模糊。有社交焦慮的內向的人很常見,所以這兩個詞經常互換使用,有時社交焦慮甚至被認爲是一種極端的內向。雖然是行爲抑制導致了內向和社交焦慮,而且這兩種特質經常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但二者在概念上實際有很大差異。

我們不僅要尊重內向性格,而且要克服社交焦慮,但二者之間的界限是什麼呢?

有以下4點:

第一,內向是天生的,而社交焦慮是後天的。

上大學之前,我還沒有發現自己有社交焦慮症狀,記得那時候雖然也不是很喜歡和一羣人一起,但是被熟悉的朋友帶着玩着玩着就好了,並且好像還是有點開心的。但現在處在外向被越來越美化的環境中,所以時常安靜的個性,顯得很異常,會被評判爲木訥,呆板,老實…不管社交焦慮如何進入大腦的,就是莫名學會了相信別人會評判你,發現你的不足。

第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會讓你感覺很好。但對於社交焦慮,獨處只會讓你感覺沒那麼焦慮。

內向的人通過獨處、一對一相處、和一小羣信任的知己相處來獲取能量。如果你性格內向,獨處會讓你精神振奮,電量充足。相比之下,應對社交焦慮時,選擇獨處讓你沒那麼焦慮,這會讓你感覺不錯,但這是種解脫感而不是滿足感。你會對自己說“我不在意”,但在內心深處,逃避社交會讓你感到孤獨、充滿遺憾。你可能不會參加自己其實想去的活動,因爲你擔心會出醜、不被接受或感到尷尬。你會對自己說“我太害怕聚會了”“我擔心自己會說蠢話”“我總覺得沒話說”,而不焦慮的內向的人會說“這種場合不適合我”“這不是我的風格”,然後第二天再邀個朋友一起玩。

第三,社交焦慮因完美主義愈演愈烈。

因爲完美主義,你認爲自己的社交表現非黑即白。你認爲只有完美的社交表現纔不會受到他人的嚴苛批評。你要麼表現完美——機智幽默、能言善辯、泰然自若,要麼就是個結結巴巴的白癡,每個人都會嘲笑你,轉身背對着你。這種壓力讓人很無力。我們以爲自己若是成不了風趣幽默的社交人的典範,就不會受歡迎,結果越發沉默不語。

相比之下,對於不焦慮的內向的人(或不焦慮的外向的人)來說,完美主義不是事。爲什麼呢?因爲在他們看來,不存在什麼社交表現的問題,自然也不會受到評判。你可以在演講時卡住,對話時思路受阻,沒準備好談論其他話題,這並不能說明你有什麼不好,你也沒什麼大損失。在生活中,有些對話有趣流暢,也有些對話粗俗平庸,但對話並不能反映出你是什麼樣的人。

第四,內向是你的處世方式,而社交焦慮會影響你的生活。

支持內向性格運動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一些內向的人認爲,因爲自己內向,所以可以逃避社交。

但是用內向做逃避的理由,這就不再是內向了。【例如,我的一個來訪者桑傑,他在失去大部分朋友後來找我。他自述性格內向,事實也如此,但我發現他有意拖延回覆別人的電話和短信,害怕羣體聚會,常常在最後一刻取消活動,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或者太累。他的合理化解釋是,因爲性格內向,他需要“充電”恢復。他確實內向,但他也在迴避朋友。他痛苦地發現,如果自己一次次說“不”,最終朋友們就不會再請他了。

幸運的是,他又把朋友們拉了回來。現在的他,就像他頑皮地笑着說的那樣:“過着內向的人喜歡的豐富的社交生活。”】

社交焦慮是對暴露的恐懼,而我們爲避免暴露所做的事都會成爲阻礙。

你擔心自己發言時雙頰會變得像煮熟的龍蝦一樣紅,於是保持沉默。你以爲自己的雙手會抖得厲害,於是把雙手牢牢交叉放在胸前,像在大聲對所有人說“走開”。因爲害怕暴露,你早早溜出了畢業派對,你確信自己很怪異,覺得沒什麼好說的,或者擔心馬上就得邀請同學跳舞了。但之後,你又會遺憾錯過了畢業派對上的蛋糕,更遺憾錯過了這個值得紀念的美好時刻。你錯過這一切,要麼是因爲你缺席,要麼是因爲你本人在場卻陷入了自我監控模式,擔心自己說蠢話或者把事情搞砸。這就是爲什麼社交焦慮會阻礙我們過上想要的生活。

相比之下,沒有社交焦慮的內向的人很自信,他們對自己的表現也感覺良好。必要時他們可以打開“開關”去社交。打開“開關”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之後他們也需要充電,比如第二天窩在沙發上看書,或者和最好的朋友出去喫早午餐。但他們不怕暴露,因爲沒什麼好隱藏的。這類人也可能會提前離開聚會,但他們不是因爲自我批評或自我意識過強。說實話,很多人都喜歡回家讀書,玩玩吉他或者在廚房裏做家務——家裏沒有評判,也沒有自我鞭笞,也不用說服自己不在乎。選擇待在家裏,但不是因爲恐懼。

我們可能生來就帶有某種預設的性情,但這並非改變不了。就像蘋果樹一樣,我們可以修剪掉過度的社交意識。如果我們願意做新的嘗試,而且關鍵是,在此過程中我們若是能得到支持,就可以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責任心、同情心、深度思考、深刻感受,以及高標準等。

結論就是,社交焦慮可以被改變。改變社交焦慮不會改變內向(或外向)性格,事實上也不需要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