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將手下無弱兵!昔日阿諛奉承的叔孫通,爲何在劉邦手下會成爲一個忠貞剛直之人!

漢七年十月,對於已經繼位一年有餘的漢高祖劉邦來說,最讓他頭疼的就是羣臣爭功。仗一旦打完,大家就等着瓜分戰果。但漢朝初立,禮儀制度均不完善。於是等待排位的羣臣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大家一天到晚在大殿上吵個不停,邊吵邊喝酒,甚至可能拔劍相向!

面對這些搞得頭都大的事情,於是便有位叫叔孫通的儒生站出來表示願意給劉邦排憂解難。那這叔孫通,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叔孫通是秦朝博士,據說有一次,秦二世召開座談會問博士們,楚地的陳勝正攻略陳地,你們怎麼看這個事啊?大家開始實事求是地紛紛建言獻策,共商國是,表示一定要消滅乾淨!

聽完這些,秦二世的臉色當時就變了,這些博士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而在其他人還沒反應過來時,只見叔孫通立刻站起來說:“皇上,當今天下一統,四海一家;朝裏明君在上,地方守吏盡職,怎麼會有人造反呢?無非就是些小偷小摸,何必勞動皇上您親自過問!”

秦二世一聽,被這番馬屁拍得很開心,於是對叔孫通多加賞賜。但剛下朝,其他的儒生便紛紛向叔孫通投來鄙夷的目光,覺得此人阿諛奉承,毫無骨氣。人家叔孫通卻說:“你們就拉倒吧,沒有我,大家一個都不能活着回來。”

沒過多久,眼見當時的朝政愈加腐敗,叔孫通三十六計走爲上,直接開溜。他先是跑到項梁那裏,項梁死後便跟着義帝楚懷王,後來就又投奔項羽,直到最後纔跟隨劉邦。

其實早年劉邦也不喜歡儒生,因此叔孫通在投奔劉邦以後,深知自己不被看重的命運,便學得特別乖。比如劉邦不喜歡看儒生穿圍擺長長的衣服,叔孫通就以一代儒學大師的身份,帶頭穿楚人的短衣服,着實驚煞旁人。

直到天下平定後,叔孫通終於迎來出頭之日。他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帶儒生給劉邦制定朝廷禮儀。但儒生們一聽就不幹,叔孫通你前後換過多少主子,每次都是靠溜鬚拍馬換富貴,我們這些一身正氣的人才不要和你混在一起。

不願意叔孫通也不勉強,便自己帶撥人演練。他先給劉邦看了一場小規模的演習,徵得劉邦的同意後,在一年一次的大朝會上,叔孫通正式開練。這次羣臣匯演非常成功,看着羣臣俯首,山呼萬歲,劉邦的尊貴感油然而生,並說道:“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好呀!”

自此之後,不少之前看不起叔孫通的開始對他刮目相看。而叔孫通呢?此後也幾乎把整個後半生都奉獻給大漢的禮儀事業,盡心盡力。爲什麼很多人會對叔孫通刮目相看呢?正如孔子的那句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因此,在當時的儒生看來,能能夠恢復禮儀這是巨大的成就。就連司馬遷,都稱叔孫通是“漢家儒宗”,因爲在他眼裏,叔孫通在漢初是開創性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叔孫通的功績完全足以和其他人比肩。

昔日在秦二世手下溜鬚拍馬的叔孫通,在劉邦手下開始變得一身正氣。而在劉邦晚年想換太子時,叔孫通更以死諍諫,堅決反對,強硬程度令人始料不及,甚至劉邦都不好意思見他。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代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個人和叔孫通差不多,便是裴矩,同樣是逢迎面諛的人,從隋到唐繼續當官,裴矩卻變成忠貞剛直的行事風格!

叔孫通和裴矩的故事,其實是差不多的。兩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或者奸臣,反倒像兩條變色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不是因爲兩人聰明伶俐,善於見風使舵,真正的原因在於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樣的下屬。

劉邦和李世民都是一代雄主,有決心也有能力要把國家治理好,於是諸如叔孫通、裴矩之流大臣,自然就能表現出他們見識行事不凡!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領導喜歡什麼,下面就提供什麼。如果整個環境都已經這樣,那麼對於個人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適應環境,選擇對自己最爲有利的行事風格。叔孫通和裴矩就是如此,正直的時候鐵骨錚錚,諂媚的時候喪盡天良。

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臨死前,對自己的大臣們深惡痛疾。他認爲自己不是亡國之君,羣臣卻都是亡國之臣,“皆可殺”。只可是,又是誰把這羣亡國之臣提拔上來的呢?

強將手下無弱兵,反之亦然。當我們和一家企業、一個團隊接觸時,看看他們的成員都是些什麼人、行事都是什麼樣的風格,大約也就能知道他們的領導,是個什麼樣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