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ZS與“明星夢”母親漫長的戰爭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因爲自己夢想的遺憾,ta們會將這種遺憾施加到自己孩子身上。

穀雨實驗室曾多次採訪她的母親,試圖從家庭關係的角度,提供一個看待ZS的新視角。

在那篇近一萬字的《鄭爽與母親漫長的戰爭》裏,有這樣一段話:

20多年的時間裏,母親劉豔是這個家庭的絕對主導者,年輕時無法成爲演員的缺憾推動着她主導了女兒的人生:

從小練鋼琴、學舞蹈,到成都度過孤獨的青春期,16歲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然後接拍電視劇、火速成名,躋身娛樂圈。

她堅定地認爲,劉豔欠她一個道歉,因爲當演員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們開始爭吵、冷戰、疏遠,總想着找茬幹一架。

這篇文章看得我脊背發涼,分享給幾個朋友後,朋友的反饋是:他們也都在這對母女的故事裏,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歲起,她的媽媽就實施了送她上北影的“十年計劃”。

別的小孩上少年宮學跳舞,家長都是放學後纔來接,而她媽媽呢?

她一定要跟她一起參加,從未缺席過一堂課。

看不慣女兒每次拿到劇本就壓力重重,她覺得本應是“幸福而輕鬆”的工作,恨不得代替女兒去。

有一年,她陪女兒去美國,還特地梳了個“楚雨蕁”式的歪辮子。她跟女兒一起逛街買菜,有路人覺得她們是姐妹,她特開心。

對於她媽媽來說,人生最大的願望是和她交換人生,哪怕一年也行。

我想起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提出過的一個概念,“共生絞殺"。

它延伸自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在瑪格麗特看來,六個月前的嬰兒,和母親之間往往存在一種"共生"關係,是正常的。

但武志紅卻發現,很多小孩超過六個月後,甚至到了二、三十歲,依然和父母保持着一種共生關係,。

例如,你想喫巧克力被禁止了,偶爾這樣一次無關緊要。

但如果考大學選專業時,或選擇和誰結婚時的動力都被消滅了,而變成遵從父母的意志,這就構成了嚴重的絞殺。

長此以往,最終你整個人的自我,都會被消滅殆盡。

她的媽媽不允許她喫零食、長胖、彈錯一處鋼琴、只考91分。

她當然也有過反抗。

有一回,她問媽媽:“你不覺得你欠我一個道歉嗎?”

劉豔又驚又怒,“什麼?我欠你一個道歉?”

在母親看來,以自己的能力,要是去了機關,一定能混得特別好;或者去唱歌,沒準也成明星了。

只是孩子可能就很平凡。

但她都沒去,而是爲孩子付出了所有,“現在她什麼都有了,居然還反過來指責我?”她媽媽。

有時候,棄養只是傷害孩子的方式之一。

傷害孩子的方式還有很多:威脅、忽視、暴力、冷漠、苛責……

也許對於鄭爽而言,從母親爲她制定十年計劃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經被拋棄,成了一個“工具人”。

所以爲什麼她一定要製造一個小孩呢?

我個人的猜想是:

或許一開始,她就希望“通過成爲母親的方式”,以擺脫自己的母親。

因爲在她媽媽的邏輯裏,成爲母親,就等於在這個家裏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只是她失敗了,於是,她又拋棄了自己的小孩。

這是一個棄兒製造棄兒的故事。

在和母親漫長的戰爭後,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在極度物化孩子這件事上,她終於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