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對他人真誠,必須先對自己誠實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爲守,惟義之爲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爲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爲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爲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爲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爲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____ 《荀子·不苟》 09

這一段荀子就講了一個“誠”字,什麼是“誠”?誠,【說文】信也。【廣雅】敬也。【增韻】純也,無僞也,真實也。【禮·樂記】著誠去僞,禮之經也。【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注】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只有對自己誠實,纔可能對他人真誠。

這一段特別長,而且都是常用字,所以很多翻譯都很隨性,往往前言不搭後語。其實,段落中的句子多,句讀和斷句都是破費腦筋的事;越是常用字,越難準確把握它的本義。因此,要理解這一段其實是不容易的。文章比較長,沒有耐心的,可以略過下面的解讀,直接看最後的譯文。

逐句解讀: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

善者,大也。君子養心最重要的是真實不僞,即“誠”,做到了“誠”,其實就沒有其它的事需要做了。

惟仁之爲守,惟義之爲行。

守就是不能再退了,再退就完了,所以守的是底限。因此“仁”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底限,“義”是我們行事的準則。

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

內心誠實,還能守住“仁”這個底限,那麼做人就有了基本框架了,不會豁邊了,那麼行事就有了主宰,有了主宰,那麼遇到什麼事都能融會貫通,駕馭自如,而不違背禮。就是說一個人誠實不僞裝,又有愛心同情心,那麼處理任何事都不會犯錯誤了。

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

內心誠實,然後凡事都能按照“義”的準則行事,那麼做出來的事肯定是正的,一定是合乎道的,合乎道就能辨別是非,明白了是非,那麼無論行事方式怎麼改變,都將是合乎禮的。就是說內心誠實,又遵守道義,那麼做出來的事情肯定是合乎禮的。

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變,同類之間的轉變,如蝌蚪變青蛙,蛹變蠶等,所謂從有到無。化,新種類的產生,所謂從無到有。代,更也,替也。更新。興,起也,盛也。變、化、代、興,說的都是一件事,內涵稍有不同,泛指萬事萬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這就是天德,就是大道。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

天空不用說話,人們也會推崇它的高遠,大地不用說話,人們也會推崇它的深厚;四季不用說話,百姓也知道春夏秋冬的循環更替。

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

天地四時的這種永恆,源自於它做到了誠實不欺。至,達到,做到。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

這裏的“至”,不能譯爲“極”,否則就是聖人了,而不僅僅是君子。君子具備美好的德行,默然不語而能教喻他人,不用施予恩惠而人願意與之親近,不用發怒而又威儀。人們之所以遵從君子的教令,因爲君子獨處時也重視自己的言行,因而他的德行自然而然就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不需要外在刻意的做作。所謂慎獨,獨處時也是誠實的,『說文解字注』慎,謹也,未有不誠而能謹者,故其字從真。

善!之爲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

對了!要做引導人的君子,不對自己誠實就沒有獨立的自我,沒有獨立的自我,就沒有做人處事的原則框架。沒有這個框架,即使你心中懂得,通過表情展露出來,用語言敘述出來,百姓仍然不會遵從你,即使遵從也必然心中懷疑,對你缺乏信任。

天地爲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爲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爲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爲尊矣,不誠則卑。

天地因誠實而偉大,不誠實它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因爲誠實而智慧,不誠實他就不能教化萬民;父子之間因爲誠實而親密,不誠實就會疏遠;君主因爲誠實而尊貴,不誠實就會被人輕視。周幽王就是反面教材。

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誠實是君子必然堅守的,也是理政和履職的根本。

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

類,本義是種類,是具有共同的某些特性把他們聚集在一起。“類至”,就是同聲相和,同氣相求之義。具體到做人行事,就是共同的準則把同類的人和事凝聚在一起,就是上文所說的“天地和萬物、聖人和萬民、父與子、君與臣”。正如《論語·緇衣》上孔子說的:“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疏】言行之無恆,不可比類也。類,比也。【禮·學記】知類通達。【注】知事義之比也。

操之舍之,之,誠也。得之失之,之,類也。持守誠實,則同類相隨,背棄誠實,則同類就會離你而去。

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持守誠實,那麼同類相應是很自然的事,爲什麼呢?荀子一開始就說了:“致誠則無它事矣。”只要誠實,得到同類是很容易的,那麼慎獨對自己誠實就會推廣開來,如此堅持不懈,事情就成功了。然後大家都能人盡其才,長此以往,人就不會返回到惡的本性了,天下教化就實現了。初,就是本性,荀子認爲人性本惡。

全文通譯:

君子養心最重要的是真實不僞,即“誠”,做到了“誠”,其實就沒有其它的事需要做了。“仁”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底限,“義”是我們行事的準則。內心誠實,還能守住“仁”這個底限,那麼做人就有了基本框架了,不會出格了,那麼行事就有了主宰,有了主宰,那麼遇到什麼事都能融會貫通,駕馭自如,而不違背禮。內心誠實,然後凡事都能按照“義”的準則行事,那麼做出來的事肯定是正的,一定是合乎道的,合乎道就能辨別是非,明白了是非,那麼無論行事方式怎麼改變,都將是合乎禮的。

萬事萬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這就是天德,就是大道。天空不用說話,人們也會推崇它的高遠;大地不用說話,人們也會推崇它的深厚;四季不用說話,百姓也知道春夏秋冬的循環更替。人們相信天地四時的這種永恆規律,源自於天地是誠實不欺的。

君子具備美好的德行,默然不語而能教喻他人,不用施予恩惠而人願意與之親近,不用發怒而又威儀。人們之所以遵從君子的教令,因爲君子獨處時也重視自己的言行。對了!要做引導人的君子,不對自己誠實就沒有獨立的自我,沒有獨立的自我,就沒有做人處事的原則框架。沒有這個框架,即使你心中懂得道的意旨,通過表情展露出來,用語言敘述出來,百姓仍然不會遵從你,即使遵從也必然心中懷疑,對你缺乏信任。

天地因誠實而偉大,不誠實它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因爲誠實而智慧,不誠實他就不能教化萬民;父子之間因爲誠實而親密,不誠實就會疏遠;君主因爲誠實而尊貴,不誠實就會被人輕視。

誠實是君子必然堅守的,也是理政和履職的根本。同聲相和,同氣相求,聖人、父親、君王只有持守“誠”,萬民、兒子、臣子纔會響應,否則他們就會轉身而去。只要持守誠實,那麼同類相應是很自然的事,那麼慎獨就會推廣開來,如此堅持不懈,事情就成功了。如此則大家都能人盡其才,長此以往,人就不會返回到惡的本性了,天下教化就實現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