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書房#讀《史記》362:基建狂魔5000年

還有3天,1月31日剛好每天讀《史記》一年。

已故的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有這麼一段話(節選):

黃河經常有淤塞河牀,引起堤防潰決氾濫,造成大量生命與財產損失的可能。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間和枯水期間幅度的變化又大,更使潛在的危機經常惡化。按理說來,有一個最好坐落於上游的中央集權,又有威望動員所有的資源,也能指揮有關的人衆,纔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所以中國的團結出於自然力量的驅使。

《河渠書》開篇第一段,大禹足跡遍及黃河中游下游,無論這個大工程是否是大禹來組織完成,都足以說明治理黃河不是哪一段的事情,不定於一,只能是以鄰爲壑。

1

自是之後,也就是在大禹治理黃河之後,滎陽附近引黃河水東南流,名爲鴻溝,通達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曹國、衛國,跟濟河、汝河、淮河、泗水交會。

在楚國的西方,則有渠道接通漢水、雲夢澤,楚國東邊有邗溝聯通長江與淮河。

吳國,通渠三江、五湖。五湖一個說法就是今天的太湖。另一個解釋是具區、青草、洞庭、彭蠡、洮滆。三江是長江的三條支流。

齊國,通渠淄水和濟河。

蜀國有太守李冰,鑿開離堆,避免沫水氾濫之害,又開鑿郫、檢二江直達成都。

注:李冰父子所建設都江堰,運行了2000多年的國家治水工程。企業解決社會問題,做得好,就會持續有飯喫,都江堰誠不欺我。

這些渠道都可以行舟,多餘的水用來灌溉,百姓享受其利。至於河川經過之處,被引來用於灌溉田畝的渠道,爲數更是萬億計,數都數不過來了。

2

西門豹引漳河水灌溉鄴的農田,魏國的河內地區因此富饒。

韓國聽聞秦國喜好工程建設,想要疲之,讓秦國無力東伐,於是派水工鄭國入秦國當間諜,說服秦國鑿渠引涇河水從中山到瓠口,沿着北山東去注入洛水(見下圖),總長300多裏,用於灌溉田畝。

工程進行到一半,韓國的意圖被秦人發覺,秦人想要殺掉鄭國。鄭國說:「當初我確實是間諜來着,但是渠修成了也是對秦國有利啊!」

秦人深以爲然,終於讓鄭國把渠開成。渠開通後,用所引含泥的水,灌溉鹽鹼地四萬多頃,每畝收成達到了一鍾。於是關中平原成爲沃野,沒有凶年,秦國因此富強,最終兼併諸侯,所以命名此渠爲鄭國渠。

注:因人命名,所以2000多年了,人們依然記得鄭國。

3

漢興39年,孝文帝時,黃河在酸棗決口,東岸的金堤潰決,於是東郡發動大量士卒把決口堵塞。

之後四十多年,當今天子(漢武帝)元光年間,黃河在瓠子決口,東南注入鉅野澤,與淮河、泗水相通。於是天子派汲黯、鄭當時發動民衆進行堵塞,剛堵上又決口了。

注:今天蘇北的宿遷、漣水等地境內都有一條河是廢黃河。

當時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他的奉邑是鄃國,今山東省平原、夏津二縣之間。鄃在黃河北,黃河決口向南流,因爲鄃沒有水災,奉邑收入多。田蚡對漢武帝說:「江、河的決口都是老天爺決定了的,不能輕易用人力強行堵塞,堵塞未必合天意。」一些以觀察天象、採用術數推測命運的方士也深以爲然。於是天子很長時間不再堵塞決口。

當時鄭當時擔任大司農,他說:「以往關東的漕糧從渭河西上,大約要六個月才結束,水路900多裏,是不是就有難走的地方。引渭水從長安穿渠,沿着南山腳下,到黃河三百多裏,一條直線,容易運輸,估計三個月漕糧就可以運輸結束;渠道附近民田萬餘頃,又可以得到灌溉:這樣減少運輸時間,節省士卒,並且使關中地區更加肥沃,收成更好。」

漢武帝深以爲然,下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兵數萬人開鑿漕渠,三年鑿通。渠道通後,用來運糧,大便利。之後漕糧增加,沿渠百姓多利用渠水灌溉田畝。


打完,收工。

明天,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