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國文人》屈原篇讀後感




一個偶然的機遇讓我邂逅劉小川的了《品中國文人》,抱起書一口氣看完了第一篇《屈原》,大笑於才華橫溢的流氓文人張儀的各種鬥法,啜泣於屈原悲憤遺憾抱石投江,這一夜,我穿越了兩千年,陪伴屈原走完他顛沛流離的一生。心情波瀾起伏,此時眼眶仍溫溼。如若宇宙真的有多維次空間,我多麼希望,兩千多年前的你,能夠感受到千萬顆熱愛您的心,那一絲寬慰,或許也能爲你帶去一點溫度吧。我多麼想深擁你,多想告訴你:你的愛國情結感動了華夏兒女兩千年。你所處的那個時代,辯士策士們奔波於各國之間,國家意識淡薄,即便是孔孟夫子也都以諸國爲國。而你!卻自始自終以祖國興亡爲念,偏信偏聽的楚王不以你忠貞耿直爲寬慰,被流放羞辱,你卻依然一顆冰心在玉壺。爲你痛!爲你致敬!

  這輪明月,你我共擁有。以茶代酒,敬你。

  屈原作爲失意臣子的形象在司馬遷的描述中得以凸顯:文人與君王的愛恨交織的關係,由屈原作了開端,後繼者綿綿不絕。唯美這一層,則由於楚地之原始宗教體驗的缺失,是屈原在文字中的間的身影顯得遊移和縹緲,而遊移和縹緲本就是一種美。

  《楚辭》是南方文化的結晶,是長江流域的產物,她與黃河流域誕生的《詩經》宛如長江與黃河共同滋養了華夏兒女,催生綿延百代的華夏文明。

    楚國滅了,楚聲卻響徹了華夏大地。

這中間可能隱藏着華夏特殊的人文地理的奧祕。項羽是力量型的,屈原是文化型的。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屈原卻讓南方文化的生活意蘊審美氣象牢牢紮根於北方。文化的柔性之力是朝着生活的多元、審美的多元,文化的本質性力量是由生活的多元來維繫的,她近乎本能的拒絕刀槍。

  屈原的豐富性是由南方的生活所決定的。人神渾然一體,是朝着人的神性、詩意,朝着生活的豐富、人性的豐富。文人易感,文人發牢騷,源頭在屈原。發牢騷則意味着有深怨,這深怨從何而來?從理想、操守、才華而來。優秀文人幾乎都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不拿原則做交易。屈原是最早、最經典的個例。

  屈原的愛祖國,感動中國兩千年,屈原年輕時所作的《橘頌》是愛祖國的詩篇中最樸素最動人的,因樸素而動人。屈原的語言藝術、行爲藝術,纏繞着後世的中國文人。

  兩千多年來,單爲屈原留下了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端午節是民間自然形成的,不是哪個皇帝欽定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