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时代

齐帆齐微课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了小学,上完了五年制的小学后,又上了初中高中都是二年制的中学,没有退班没有补学,九年就算走完了人生的读书阶段。

我们这代人是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属于“四人帮”后期的高中生,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文革十年浩劫中走过来的我们,只有小学生的文化,中学生的纪律,却挂着高中生的招牌,”况且那时不是勤工俭学就是停课上山劳动,一座一座山头都被我们挖成了鱼鳞式的坑,载上数不清的树苗,我们都带着浩劫岁月留下的痕迹,那时比我们稍长几岁的还学过一些俄语,到了我们这儿什么外语都不学了,因为学校缺的就是外语老师,更为可笑的是我们还不懂什么是普通话,把与我们口音不同的外地人说的话都当成是普通话,也没有学过韵母。

那时候人们还会自我安慰的,说大学的围墙从来就不是成才的分水岭,自学一样可以成才,其实那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说到底也顶不上在象牙塔里学几年来的实在,要知道成功的背后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还算幸运,79年我参加过一次高考,那时候是一条龙录取,录了大学录中专,中专录完了录技工,我们不懂大学和大专有什么区别,那时考上大学的不能说凤毛麟角,也可以说屈指可数,中等水平的我自然落选了。

随后不久我就上班了,还幸运的走进了机关,本来就文化功底不扎实的我,很快就被现实打脸,领导经常训斥,还受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其实就是所谓的中专生同事们的排挤,我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好在十年后我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大转机。

那时候兴起了一股带薪深造的热潮,机关已有几位同事去我所从事的专业学校脱产学习,其实那是一些中专院校,我比他们幸运,我走进的是我们市区的大专院校,“吕梁师专”中文系,为期二年,我学的很辛苦,每周都要回家给老公孩子洗衣服,加之文化基础差,学起来很吃力。

今天的我能走上写作路,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那次深造带来的底气。其实真正开始写作也是最近这几年的事,喜欢阅读的我受互联网便利的影响,被各种公众号美文牵引,阅读了好多文章,断断续续的也参加过几次写作训练,掌握了一些写作要领,写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余生阅读与写作将会是我最多的陪伴,我一定会将写作进行到底,不求成名成家,只求进步。套用老师的一句话“只要努力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