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二叉堆和优先级队列

1 堆和树的区别

堆是一类特殊的树,就类似一堆东西一样(金字塔结构),按照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堆”起来。

其中容易混淆的是二叉堆和二叉树。

二叉堆的特点是双亲结点的值必然小于等于(最小堆)或者大于等于(最大堆)子结点的值,而两个子结点的关键字没有次序规定。

而二叉树中,每个双亲结点的值均大于左子树结点的值,均小于右子树结点的值,也就是说,每个双亲结点的左右子结点的值有次序关系。

从上面各自的结构上的分析可得:二叉树是用来做查找的,而二叉堆是用来做排序的。

2 优先级队列

普通的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元素在队列尾追加,而从队列头删除。而在优先队列中,元素被赋予优先级。当访问元素时,具有最高优先级的元素最先删除。

优先队列具有最高级先出 (first in, largest out)的行为特征。通常采用堆数据结构来实现,因为和其他线性结构相比,用堆实现优先级队列的性能最优:

一般在优先队列里面说“堆”这个词,指的都是二叉堆这种数据结构实现。

数据结构 入队性能 出队性能(取最大/最小元素)
普通线性结构 O(1) O(n)
有序线性结构 O(n) O(1)
O(logn) O(logn)

可以看到,使用堆来实现优先级队列,它的入队和出队操作性能都比较优秀且平衡。

由于二叉堆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数组而不需要用链表来表示。我们设计一个数组来表示上图的“二叉堆”。

根据二叉堆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数组来表示一个堆:数组第0位放弃,从第一位开始放入堆的元素。我们看到,在堆中描述的父子结构(颜色标记),在数组中依然得以保留,不过保留的方式变成了:第i个位置上的元素,他的左子结点总是在第2i位置上,右子结点在2i+1的位置上。

2.1 入队操作(add)

就像为了保证二叉树的查询效率,我们要时刻维持二叉树的平衡一样。我们每次对堆进行插入操作,都需要保证满足堆的堆序特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插入之后,不得不调整整个堆的顺序来维持堆的数据结构。

这个在插入时能保证堆继续“平衡”的操作叫做上滤(Sift up),下面以一个最小堆为例:

  1. 为将一个元素X插入到堆中,我们在下一个可用位置(前序遍历找下一个可用结点)创建一个空穴。
  2. 如果X可以放在该空穴中而不破坏堆的序(父结点小于等于子结点),那么可以插入完成。否则,将空穴和父结点交换位置。这个操作叫做上滤。

  1. 以此类推,直到空穴无法再上滤为止(此时的父结点已经小于等于插入的值),插入完成。

这个操作我们可以通过递归来实现,平均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n)

2.2 出队操作(poll)

根据堆序特性,找到最先元素很简单,就是堆的根节点,但是删除它却不容易,删除根节点,必然会破坏树的结构。所以在删除时,我们也要特定操作,来保证堆序继续正确。

这个在删除时能保证堆继续“平衡”的操作叫做下滤(Sift down),下面还是以一个最小堆为例:

  1. 删除一个元素,我们可以很快找到,根节点元素就是最小的元素。此时根节点变成了空穴。删掉了一个结点,肯定要找一个结点补回来,为了维持完全二叉的特性,我们找堆的最后一个结点(前序遍历)赋值给空穴。也就是下图中标红的31。
  2. 此时,31成为了根结点是不满足堆序的,所以肯定需要在左右结点中找一个子结点来和根结点做交互,选择哪个呢?根据堆序,肯定选择子结点中较小的那个结点,和空穴交换位置。
  3.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空穴下沉到最底层为止。下滤操作完成。

这个操作我们可以通过递归来实现,平均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n)

2.3 构建堆(heapify)

将一个任意数组整理成堆,这个操作叫做heapify,构建一个n个元素的最大/最小堆,我们直接执行n次insert方法即可, 因为在设计insert方法时,就已将考虑到将插入到值放到堆的合适位置。输入n项,即可自动生成n大小的堆。此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logn)。

2.4 替换堆中堆顶元素(replace)

用一个新的元素,替换堆中优先级最高的元素,可以直接用新元素覆盖堆顶元素,然后执行一次sift down操作即可,时间复杂度为O(logn)。

3 JAVA中PriorityQueue实现

PriorityQueue在jdk的java.util包下,其本质是一个Object数组,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使用数组来存放堆的模式:

/**
 * Priority queue represented as a balanced binary heap: the two
 * children of queue[n] are queue[2*n+1] and queue[2*(n+1)].  The
 * priority queue is ordered by comparator, or by the elements'
 * natural ordering, if comparator is null: For each node n in the
 * heap and each descendant d of n, n <= d.  The element with the
 * lowest value is in queue[0], assuming the queue is nonempty.
 */
transient Object[] queue; // non-private to simplify nested class access

3.1 构造方法

优先级队列,java的实现默认是小顶堆的实现,默认调用Object的compareTo方法。

PriorityQueue queue = new PriorityQueue();

我们可以使用它的另一个构造方法,手动传入指定的comparator:

Comparator comparator = new Comparator()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Object o1, Object o2) {
		...
	}
};
PriorityQueue queue = new PriorityQueue(capacity,comparator);

3.2 添加元素

add()和offer()都是用来做入队操作的方法,add(E e)和offer(E e)的语义相同,都是向优先队列中插入元素,只是Queue接口规定二者对插入失败时的处理不同。

add()在插入失败时抛出异常,offer()则会返回false。对于PriorityQueue,这两个方法其实没什么差别。新加入的元素可能会破坏堆的堆序性质,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public boolean offer(E var1) {
	if (var1 == null) {//不允许放入null元素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else {
		++this.modCount;
		int var2 = this.size;
		if (var2 >= this.queue.length) {
			this.grow(var2 + 1);//自动扩容
		}

		this.size = var2 + 1;
		if (var2 == 0) {//队列原来为空,这是插入的第一个元素
			this.queue[0] = var1;
		} else {
			this.siftUp(var2, var1);//调整
		}

		return true;
	}
}

上述代码中,扩容函数grow()类似于ArrayList里的grow()函数,就是再申请一个更大的数组,并将原数组的元素复制过去,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siftUp(int k, E x)方法,该方法用于插入元素x并维持堆的特性。

private void siftUp(int var1, E var2) {
	if (this.comparator != null) {
		this.siftUpUsingComparator(var1, var2);// 元素类型是无法直接比较,要借用比较器的场景
	} else {
		this.siftUpComparable(var1, var2);// 元素类型是可以直接比较,不需要借用比较器的场景
	}

}

这两者代码大同小异,我们看其中一个:

private void siftUpUsingComparator(int var1, E var2) {// var1是size
	while(true) {
		if (var1 > 0) {
			int var3 = var1 - 1 >>> 1;// val3是parent的下标,parentNo = (nodeNo-1)/2
			Object var4 = this.queue[var3]; // val4是parent元素
			if (this.comparator.compare(var2, var4) < 0) {
				this.queue[var1] = var4;// 如果var2优先级较高,和parent交换下标
				var1 = var3;
				continue;
			}
		}
		this.queue[var1] = var2;// 交换完下标,最后赋值,var2赋值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return;
	}
}

3.3 获取队首元素

element()和peek()的语义完全相同,都是获取但不删除队首元素,也就是队列中权值优先级最高的那个元素。

二者唯一的区别是当方法失败时element()抛出异常,peek()返回null。

由于堆用数组表示,根据下标关系,0下标处的那个元素就是堆顶元素。所以直接返回数组0下标处的那个元素即可。

public E peek() {
	return (size == 0) ? null : (E) queue[0];
}

3.4 删除队首元素

remove()和poll()的语义也完全相同,都是获取并删除队首元素,区别是当方法失败时remove()抛出异常,poll()返回null。由于删除操作会改变队列的结构,为维护堆的堆序性质,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public E poll() {
	if (size == 0)
		return null;
	int s = --size;//size减小
	modCount++;
	E result = (E) queue[0];//0下标处的那个元素就是堆顶元素
	E x = (E) queue[s];
	queue[s] = null;
	if (s != 0)
		siftDown(0, x);//调整
	return result;
}

上述代码首先记录0下标处的元素,并用最后一个元素替换0下标位置的元素,之后调用siftDown()方法对堆进行调整,最后返回原来0下标处的那个元素(也就是最小的那个元素)

重点是siftDown(int k, E x)方法,该方法的作用是从k指定的位置开始,将x逐层向下与当前点的左右孩子中较小的那个交换,直到x小于或等于左右孩子中的任何一个为止。

private void siftDown(int k, E x) {
	if (comparator != null)
		siftDownUsingComparator(k, x);// 元素类型是无法直接比较,要借用比较器的场景
	else
		siftDownComparable(k, x);// 元素类型是可以直接比较,不需要借用比较器的场景
}

这两者代码大同小异,我们看其中一个:

private void siftDownUsingComparator(int k, E x) {
	int half = size >>> 1;
	while (k < half) {
		// 首先找到左右孩子中较小的那个,记录到c里,并用child记录其下标
		int child = (k << 1) + 1;//leftNo = parentNo*2+1
		Object c = queue[child];
		int right = child + 1;
		if (right < size &&
			comparator.compare((E) c, (E) queue[right]) > 0)
			c = queue[child = right];
		if (comparator.compare(x, (E) c) <= 0)
			break;// 如果parent已经比子结点小了,跳出循环
		queue[k] = c;// 否则,用较小的子结点替换parent,继续循环
		k = child;
	}
	queue[k] = x;最后将x赋值在他适合的位置
}

3.5 删除特定元素

remove(Object o)方法用于删除队列中跟o相等的某一个元素(如果有多个相等,只删除一个),该方法不是Queue接口内的方法,而是Collection接口的方法。由于删除操作会改变队列结构,所以要进行调整;又由于删除元素的位置可能是任意的,所以调整过程比其它函数稍加繁琐。

具体来说,remove(Object o)可以分为2种情况:

  1. 删除的是最后一个元素。直接删除即可,不需要调整。
    1. 删除的不是最后一个元素,从删除点开始以最后一个元素为参照调用一次siftDown()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int i = indexOf(o); //通过遍历数组的方式找到第一个满足o.equals(queue[i])元素的下标
	if (i == -1)
		return false;// 找不到下标,就返回
	else {
		removeAt(i);// 调用removeAt
		return true;
	}
}
private E removeAt(int i) {
	// assert i >= 0 && i < size;
	modCount++;
	int s = --size;
	if (s == i) // removed last element
		queue[i] = null;// //情况1,也就是要删的地方是堆的最后一个,则直接删除
	else {
		E moved = (E) queue[s];// 将堆最后一个元素赋给moved
		queue[s] = null;
		siftDown(i, moved);// 情况2,则用moved来替换被删除的位置,接着执行siftDown方法,
		if (queue[i] == moved) {// 如果调用完siftDown,但moved还在原位没有下沉,那么可能说明moved应该上滤
			siftUp(i, moved);// 调用siftUp,尝试让moved上滤
			if (queue[i] != moved)// moved终于不在原地了
				return moved;
		}
	}
	return null;
}

4 应用

4.1 在n个元素中找到前k项

维护一个size=k的优先级队列,优先级的逻辑为题目中要求的逻辑,如题目要是找出最小的k项,那实现就是值越大的项优先级越高。

遍历一次n个元素,每次遍历中,都将当前元素入队,同时出队一个元素,保证队列的长度为k。

这样一次完整的遍历后,队列中的元素即为结果,时间复杂度为n*(logk+logk),即O(nlogk)。

不过该题使用不完整快排(即快排到前k项即可,其他的操作都不用做)会更快,可以达到O(n)。

4.2 待补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