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來源:科技日報

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佈局,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提升科技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爲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明確了科技投入的重點和方向。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全方位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重要意義,把科技投入作爲戰略性投資,作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爲此,需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佈局,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提升科技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加大全社會科技投入勢在必行

加大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是促進技術進步、實現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科技投入機制仍有較大提升進步空間,當前能真正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科技投入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健全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促進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這其中,加大科技投入是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

許多國家創新和發展經驗已經表明,對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不斷增加,有助於從源頭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有助於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培養世界級的領先人才。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無疑是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和“動力源”。

我國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企業研發經費規模已居世界前列,全社會科技投入不斷增長。但當前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科技投入的總量與強度不足,R&D經費投入與世界科技強國仍有較大差距;二是投入方向與結構仍有改善空間。當前我國基礎研究佔比仍偏低,雖然企業已成爲科技投入的主體,但企業科技投入不足的現象仍較普遍;三是科技投入的成果轉化效率、轉化機制仍有提高完善空間。我國科技成果大部分來自科研院所而非企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結合存在較多的脫節現象,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爲目標的部分聯盟當前仍比較鬆散,難以形成合力。

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底蘊和後勁。然而,基礎研究投入高、週期長、應用鏈條長,導致很多企業更願意在那些滿足市場需求的“短平快”應用型研究上投入。因此,我們應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基礎研究機構深度合作,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提高企業研發能力。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依託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緊緊圍繞新興優勢產業,加強基礎研究,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帶動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更加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探索,加大投入支持人才和團隊建設。加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與國家其他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的銜接,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共享共用,發揮好基礎研究的基石作用。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天文、工程技術等領域,依託高校、科研院所等佈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二是擴大企業有效研發投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支持科技型企業轉型發展,扶持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產業高新化、集羣化、規模化發展,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建立覆蓋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的財政資金支持體系;落實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

三是支持企業加快提升研發實力。引導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開發投入。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增長比例應大於銷售增長比例。支持企業圍繞前沿引領技術和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牽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或平臺。支持企業在海外佈局設立、兼併和收購研發機構,吸納利用當地科技創新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研究。支持企業在國內外技術、人才密集的城市、高校、園區設立創新中心、研發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域外創新創業平臺,打造企業“創新飛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設立高端研發機構,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享受與內資企業同等待遇和政策優惠。

四是要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其他力量協同創新投入機制。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企業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採取穩定性投入和競爭性投入相結合的方式對基礎條件好、方向明確、優勢特色突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緊密的科研院所給予支持,對行業支撐引領作用強、科研項目任務完成質量高、考覈評價好的科研院所進行滾動支持。支持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骨幹企業合作,通過新建、共建和科研機構內建或整體轉型等方式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加快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要素的融合創新,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打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產業化的高能級平臺。

探索投入方式並拓寬融資渠道

科技投入的方式與健康的融資體系對健全政府投入爲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也十分重要。

在科技投入的方式上,要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和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針對不同的創新主體、不同創新階段,綜合運用財政貼息、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風險補償和創投引導等方式,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一是完善財政科技資金支持方式。綜合運用無償資助、後補助、獎勵、政府採購、稅收減免、風險補償、股權投資等多種直接和間接投入方式,使各類創新活動和創新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政府資金的支持,帶動社會資源向創新鏈的各個環節聚集。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對政府引導企業開展的科研項目,既要避免政府“缺位”,又要防止政府“越位”。對其他有償支持的政府資金,形成合理的市場進入與退出機制,建立起財政資金“投入—運營—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增強財政科技資金的引導、放大效應。

二是完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制度。推進科技計劃和科技經費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完善市場導向的科技項目和經費分配、成果評價體系。圍繞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目標,定期發佈科技計劃項目名錄。推廣科技攻關項目“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項目經費“包乾制”。完善企業項目遴選、評審、投資、退出以及績效評價與監督管理等一整套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等不同類創新鏈活動的科技項目分類評價機制,發揮績效評估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融資體系方面,需搭建創新科技金融平臺,進一步加大金融部門對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扶持力度,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引導和帶動金融資本、民間投資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信貸、保險、擔保和融資租賃等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構建科技金融平臺,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建設廣覆蓋、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科技創新鏈、轉化鏈和金融資本鏈的深度對接融合。積極引導創新型、創業型、科技型企業融資上市,建立中小企業板、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分層次、錯位化發展的股權市場。進一步支持創業投資基金,加快發展天使投資基金,完善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專業管理,通過獎勵、專項資金等多渠道建立和完善融資擔保損失補償、科技保險費補貼等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共擔機制。

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加大服務科技創新創業高質量新工具、新產品、新業務的多維度創新。加快發展集科技貸款、擔保、保險、信用評估等關聯業務爲一體的綜合性、聯動性、全流程的金融服務模式。加快設計差異化、定製化和精細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探索保險資金投資優先股、貸款保證保險、專利保險等新型金融工具及投貸聯動的服務模式。放大財政資金效用,鼓勵設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準備金和資金池。支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安排專項信貸資金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開發面向新型研發機構、轉制科研機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創業共同體以及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集合授信產品與服務。

創新發展新興科技金融組織,優化金融服務生態圈。鼓勵金融機構在高新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經開區以及其他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綜合試驗區設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和科技金融租賃公司等科技金融服務組織。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中介服務體系和科技型企業服務平臺,支持科技園區、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等載體建設投融資功能。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

未來智能實驗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統智商評測體系,開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評測;開展互聯網(城市)雲腦研究計劃,構建互聯網(城市)雲腦技術和企業圖譜,爲提升企業,行業與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務。

  如果您對實驗室的研究感興趣,歡迎加入未來智能實驗室線上平臺。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