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的學英語經歷,值得借鑑

圖片


文 / 王不留(微信公衆號:王不留)


今天看到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講述的學英語經歷。


施教授上大學時,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爲“良”,寫作尤其糟糕。


他初到美國時,讀一篇《生物化學期刊》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心裏壓力極大。


1991年4月,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遇到了啓蒙老師John Desjarlais。


John提供了一個方法,“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


每天花45分鐘讀《華盛頓郵報》,兩年後你的寫作能力會得心應手。


這條建議其實適合大家,因爲我們對新聞都會比較感興趣!


於是,每天他會花一小時的時間閱讀《華盛頓郵報》,主要看A版(新聞版)。


剛開始,他一個小時只能讀兩、三個短消息或一個長篇報道,中間還不得不經常查字典看生詞。但不知不覺間,他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


一年後,他常常一個小時能讀上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個長篇報道,有時還能繪聲繪色地講給師兄師姐聽。


這樣英語水平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我們可以借鑑這種方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相關的英語表述,日積月累,你的英語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咱們不一定閱讀《華盛頓郵報》(因爲官網已被封),China Daily、CNN、Fox News等報紙也可以閱讀;也不一定是新聞,其他內容也可以。


我個人從2015年備考研究生時,沒事就打開CNN的APP,瀏覽上面的文章,看不懂的或不感興趣的直接略過;感興趣的就認真閱讀,不懂的單詞,長按單詞可以顯示翻譯,順便記下單詞。


通過多年訓練,一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已經能夠看明白,雖然有些長難句還是看不懂,但閱讀英語長文已經沒有太大壓力。


另外,我閱讀《經濟學人》的文章還是比較喫力,因爲裏面涉及了太多的文化背景。因此,看外文,我更喜歡閱讀與中國有關的文章。


其實看老外的文章,有個簡單實用的快速閱讀方法。只需要看三大塊:


文章的開頭,文章中的圖表和文章的結尾(一般屬於結論)。


然後儘可能用50個字左右來歸納文章,說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論證手段+主要結論。


這樣一篇文章算是讀完了,如果感覺有必要精讀,可以再重新品味。


2012-2020年《經濟學人》PDF版合集免費下載!這本雜誌是我最想要的考研英語資料!

《經濟學人》2021年1月23日刊文章導讀及資源下載


這是王不留的第 27 篇文章。

* 作者簡介:王不留(微信: wbliu85),凌晨四點開啓奔跑人生的小卒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