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讀博期間發表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35歲入“傑青”名單,讓人歎服!...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爲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

>>>>

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1985年出生於武漢,在高中化學競賽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被“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收爲弟子,並留校繼續念博士後,2013年加盟武大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圖源:鄧鶴翔課題組

鑄就武漢大學建國後的首篇Nature

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爲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

論文題爲“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此項研究採用小角X射線衍射原位觀察孔材料中的氣體吸附行爲,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間中的有序自發聚集行爲。而在此前,小分子吸附的過程通常被認爲是無序的。

這項研究表明,不同孔道中的分子能夠通過與具有原子厚度的MOF孔壁相互作用,與周圍孔道中的分子進行“溝通”,從而形成跨孔道的不均勻分佈,這種不均勻分佈導致了額外氣體吸附區域的產生以及氣體分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尤其對社會中廣泛關注的溫室氣體CO2的富集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義。

2020年9月9日,再發Nature

鄧鶴翔、昝菱教授課題組合作,於《Nature》在線發表了本校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單位爲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爲共同第一作者,鄧鶴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爲共同通訊作者。

該論文題爲“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團隊合影

讀博期間發表3篇Science

2007-2008年,鄧鶴翔教授本科畢業後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國休斯頓大學化學系進修。由於休斯頓大學化學系在國際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

鄧鶴翔內心十分不甘,於是一邊就讀,一邊請國內導師幫忙寫推薦信,最終如願去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組裏攻讀博士學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學家和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鄧鶴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課題便是MOFs。

那段時間,鄧鶴翔教授成長迅速,不到兩年便發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 自此之後,鄧鶴翔教授的科研如同“開掛”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間,陸續發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間,三篇正刊。

鄧鶴翔教授博士畢業後回國,直接被聘爲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爲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

天才學霸的背後

被人評價“特別能喫苦”

“鶴翔一直拼勁十足,特別喫得起苦”,鄧鶴翔本科的同學是這樣評價他的。本科時,他想利用假期閱讀文獻、在實驗室做實驗,不回家便成了他的常態。上海的夏天酷暑難當,當時他的寢室沒有裝空調,遇上37℃以上的大熱天,晚上他就拿着一條草蓆,跑到裝了空調的同學寢室打地鋪。

鄧鶴翔的本科同學、化學系2003級學生肖沙(化名)記得,那時課業繁重,能夠去實驗室的時間有限,但鄧鶴翔卻在實驗室花了大量時間學習。除了做實驗,他還閱讀了很多文獻,常常請系裏的教授爲他推薦書目和論文。

當時在每週的組會上,鄧鶴翔往往能更爲詳盡地表述哪些文獻爲什麼值得一讀、如何設計實驗,“他還特別關注國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情況,相關領域哪些人正在做什麼研究、獲得了怎樣的成果”。

本科畢業前,鄧鶴翔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裏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是世界最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

科研路上學會取捨

鄧鶴翔教授在做客武漢大學的一次講座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心得:

當被問到如果想走出國這條路,需要提高什麼能力,才能成爲科研界的大牛?

談到留學,鄧教授說,國外研究生的壓力很大,週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實驗室裏。他回答,對本科生來說,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語的應用能力要強;對於研究生,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文章,還要有一封很牛的導師推薦信,另外要多參加國際會議,武大這方面就有很好的資源,希望同學們能抓住機會,與大牛們面對面交流。

主持人請他分享科研道路上開心的事。

“說實話,開心的時候比較少。”他說,你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須做更多不想做的事。當然,認識一幫朋友、好哥們,是最快樂的事!你能夠找到和你一起做研究的人,你就會走得更遠。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573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

—THE END—

編輯 ∑Gemini

募格課堂整合自武漢大學、武漢晚報、半月談等

文章推薦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120頁高清汽車構造圖解,太NB了!每個人都該看看

50張動圖帶你走進神奇的物理生物化學世界,超震撼!

編程與線性代數

搞基礎理論研究有什麼用?

霍金承認有鬼神,爲什麼霍金和牛頓這些人最後都信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