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BDIC分赛区特等奖团队报道】大数据技术技能***采展示(上)

 

近日,2018全国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分赛区决赛落下帷幕,大数据技术技能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意赛以及企业命题赛三个赛项共计有206个作品晋级。


其中,大数据技术技能赛共有九支队伍斩获各分赛区特等奖。他们是如何在高手频出的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呢?一路走来,他们又有哪些经历和故事想和同学们分享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讲。


image.png

“别为了获奖才去比赛,要注重过程。”

——黑龙江科技大学InfinityC


image.png


【团队成员介绍】


魏连新  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二年级

董鹏  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二年级

于金旭  黑龙江科技大学  智能控制专业  本科二年级

 

【他们怎么说】


魏连新擅长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网络爬虫方面,于金旭擅长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分析方面,董鹏擅长电源设计、PCB制图。


“我们都是老队友,从大一开始就一起组队的。”魏连新说道,他认为队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很重要,“于金旭负责构建神经网络模型,魏连新负责清洗数据。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比赛,不论名次开心就好。”

 

“第一次提交数据,成绩是99.45%,很激动。”他们认为此次比赛的难点主要在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不到百分之百,参赛时间也比较紧迫。“收获很大,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了应用,也通过这个比赛接触了很多老师与同学。在提高知识面的同时,面对问题也会更稳重。”他们建议以后想参与此类比赛的同学应该学好数学,善于分析题目,“别为了获奖才去比赛,要注重过程。”


image.png

“团队合作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Hadoop


image.png


【团队成员介绍】


田子祥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本科二年级

张登生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本科二年级

刘鹏飞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本科二年级

 

【他们怎么说】


“hadoop就是一个大数据的平台,它来自于开发hadoop平台的工程师儿子的玩具谐音,我们取这个名字想说的是:第一,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有hadoop平台支撑,就不再害怕数据太大或者数据处理速度过慢;第二,我们就像hadoop名字的由来一样,既要非常重视这个比赛,也要全身心放松去参加比赛,只为从大家一同切磋技术。第三,就是寓意我们能像hadoop一样火爆。”队长田子祥说道,“我们的团队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能力匹配、相互欣赏,是一支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团队。”

 

“比赛开始的关键是要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擅长不同方面的队友从事不同方面的工作,在不同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前期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积极练习了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这块的问题,研究了相关的算法设计。借助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以及python自带的类库(python有大量成熟效果好的类库,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大部分是基于python的)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处理和分析。一开始准确率不够理想,不过我们没有气馁,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终于攻克难题,准确率得到提升。”

 

他们认为通过这次比赛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战,对大数据这方面知识以及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在比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无法解决,最后是老师的辅导和团队的合作才顺利完成。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辅导以及队友的不懈努力。”他们讲道,“我们深深意识到团队合作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他们建议以后想参赛的同学能够提前训练,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发挥的更好。发扬创新精神,广泛涉猎与计算机有关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充满创意的思维。


image.png

“要敢于尝试新鲜技术”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Jarvis


image.png


【团队成员介绍】

 

邱世章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三年级

孙兰昌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三年级

马荔扬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三年级

 

【他们怎么说】


邱世章对硬件了解比较多,喜欢新技术,接受速度快;孙兰昌对算法了解较深,在自己的博客写有很多算法题的题解,个性踏实;马荔扬了解算法,不走寻常路。他们各有所长,合理分工。邱世章负责组织、分配任务,数据分析。提供计算资源,测试算法可行性;孙兰昌主攻算法,数据预处理与清洗;马荔扬则提供一套后备方案。

 

“跟着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像大数据、人工智能肯定是长期的未来发展方向。另外没有很多大数据竞赛的参赛经历,知道这个比赛后觉得可以挑战一下,争取拿个小奖。”在比赛前夕,他们各个成员都接触了一些分析工具,熟悉了python语言,了解了主流的模型。但苦于国内资料较少,校内并没有类似的经历。但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世界上AI、机器学习领域前沿的工具令他们十分开心。

 

要敢于尝试新鲜技术。大家对底层的技术了解还是甚少,自己编写神经网络还是很困难,这些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


image.png

“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每个数据人的时代使命感。”

——陕西科技大学   陕科大AI


image.png


【团队成员介绍】


张文天  陕西科技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本科三年级

刘浩哲  陕西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本科四年级

赵智健  陕西科技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本科四年级

 

【他们怎么说】

 

“我与两位学长共同工作于陕西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经实验室老师推荐,我决定与两位学长共同参与此次大赛,与两位学长共同参加比赛是我的荣幸。”张文天说道,“我在比赛中负责比赛网络搭建工作,刘浩哲学长负责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及网络的优化工作,赵智健学长负责数学模型分析工作,及提供建模思路。”

 

谈及比赛的攻坚之处,他们认为重点是网络的选择与优化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改与调试,达到最终的效果。“在比赛过程中学习两位学长的思考方式,并提出自己的思路,达到最终良好的效果。”他们希望团队经过比赛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彼此的沟通与协调,增加团队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希望在比赛中认识一些他校志同道合的同学、老师。他们认为最大的收获不在于比赛数据本身,更在于提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结交到了天南海北的同学与老师,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每个数据人的时代使命感。

 

“今后增强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继续从事于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学习研究中,希望接触到更多的良师诤友,走在路上,一路前行。”


image.png

留言 点赞 发个朋友圈

我们一起探讨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素材来源:搜狐科技、雷锋网、新浪科技等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读芯君爱你

图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