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釘一體後釘釘升級新協同 以事爲中心推動企業管理革新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疫情打穿使用習慣後,移動辦公已經成爲很多企業的標配,產品也從最初建立基本的框架體系、提供線上辦公所需要的各種基本功能和服務,進化到對企業更深度需求的探索上。

這從巨頭的行動上可見一斑。

最近,釘釘發佈其6.0版本,新釘釘把自己的戰略定位由過去基於IM的協同辦公平臺,升級到“協同辦公平臺”和“企業應用開發平臺”。

顯然,這次升級,釘釘不只是在功能和服務上進行了大版本的更新,我比較關注的是,釘釘協同產品理念也開始發生導向性的改變,“以事爲中心”。信息溝通流轉之外,釘釘在幫助企業成長方面有了新的野望,而作爲行業領頭羊,其做法和意圖,或也在引導移動辦公新的走向。

從既有需求到潛在需求,移動辦公的“服務對象”已然發生變化

總結過去移動辦公產品們對企業的價值,主要停留於溝通在線,把那些原本需要線下面對面溝通和流轉信息的過程搬到線上。這是典型的以人爲中心、以企業既有的組織體系爲藍本的產品思維,在移動辦公進入企業的初期,有很大的價值。

但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移動辦公,單純按照人和組織提供線上信息溝通能力,從固化流程出發的做法,在逐步走向成熟,其價值也開始觸及天花板,以釘釘爲代表的移動辦公產品不再滿足於此,也不能滿足於此。

這表現在,儘管大部分企業還是以組織結構爲基礎展開協同,但跨部門協同的情形經常出現,例如,本來三個部門按照企業組織架構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推進工作流程,但出現了一個專項,需要三個部門通力協作,在線下辦公模式中需要“坐到一起”才能更好地開展專項,移動辦公進行這類活動的適配,就不能再以組織爲中心,而必須做到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協同——這正是釘釘“協同辦公平臺”升級的重要內容,即以事爲中心的跨組織協作。

正如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新釘釘的發佈會上所言,未來工作方式將從“以部門爲中心”到“以事情爲中心”,過去的軟件是以部門爲中心來安排工作,而未來,釘釘上的組織裏的每一個人都將是爲事情服務。

這個過程,也是移動辦公從信息溝通的既有需求,轉而挖掘企業更深層次的、甚至企業自己都講不清楚但客觀存在的潛在需求的產品演化過程。

其背景,是企業管理層面的新思維、新理念革新不斷湧現,新銳管理模式在很多企業開始事實上推行(未必有名號),成爲移動辦公產品必然要面對的管理新景象,服務好這類潛在需求,成爲移動辦公產品突破自我、實現更深度企業價值的機會。

事實上,以事爲中心的做法,在根源上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互聯網巨頭,例如Google等企業所踐行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管理模式,這種做法相對於以部門爲中心來安排工作,能夠更專注地盯住項目和工作任務本身,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內部管理摩擦和信息損耗。

現在,越來越多企業都開始在不知不覺中都在進行着以事爲中心的工作方式,這不僅限於諮詢公司、律所、投行、房地產等天然就以項目爲主體的企業,也包括那些追求讓員工工作與企業目標達到高度一致的企業。

圖片42.png

回過頭去看,釘釘過去不斷完善功能和服務,但總體上仍然以組織爲中心,是對企業既有管理體系的數字化、線上化、移動化的復刻和強化;而企業管理的扁平化、去中心化浪潮席捲,企業潛在都有通過以事爲中心的模式提升管理效率的需求,新釘釘的協同辦公平臺服務的就是這種潛在需求。

官方數據顯示,已有超過1700萬企業組織、4億用戶選擇用釘釘開啓數字化,作爲市場的領導者,釘釘此番做法,或許也可以看作移動辦公整體“風向”的變化:在充分滿足既有需求後,介入到企業管理革新的底層,逆向幫助企業挖掘管理需求、實現管理革新、提升管理效率,成爲企業發展的驅動力量之一,更緊密地捆綁企業價值。

滿足潛在管理革新需求,“協同辦公平臺”升級必須經歷這四部曲

一個移動辦公產品要從服務以組織爲中心的工作模式,轉到服務以事爲中心的管理革新上,產品導向的變化顯然並不能說實現就實現,這其中必然面臨着多方面的門檻。

從新釘釘的案例來看,其敢於打出“協同辦公平臺”定位,並強調以事爲中心,離不開這四部曲的構建:

1、新銳管理思維理念的前期積累

移動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的很多經驗,都不可避免來自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實際,產品能做到什麼程度,與企業本身的“管理氣質”有很直接的關係。

反過來也可以說,在面對以事爲中心的管理升級需求時,一個企業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管理實際,只靠憑空想象和推測,實際做出產品的效果必然存在疑問。

這時候,釘釘身上的“阿里”基因再一次凸顯出來。

早在2015年,阿里就進行過一次組織結構升級,由“樹狀”變爲“網狀”管理結構,其中就帶有很強的以事爲中心的管理理念。在人才、資源等支撐之外,阿里本身作爲龐大的組織,不斷對新的組織形態和辦公方式進行探索,思考和嘗試屬於未來的組織和工作方式,也成爲釘釘此次升級早已儲備好的管理思維與理念積累。

釘釘升級的背後,其實承載的還有整個阿里對組織變革、管理理念、工作模式的思考和實踐,將之分享給更多客戶企業,這不只是一個產品行爲。

2、移動辦公版的“數字孿生”體系構建

“數字孿生”是仿真領域的概念,指在數字世界構建一個完全映射、模仿現實物理世界的虛擬世界,從而更好地支持創新研發等工作。

以組織爲中心,與以事爲中心,在產品層面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前者“依附於”企業既有的物理組織體系,在相應的環節提供相應的線上服務即可;而後者超脫於組織體系,圍繞事項本身展開工作,可能沒有物理組織作爲支撐。

這意味着,“協同辦公平臺”要做到將物理辦公世界的所有信息在數字平臺上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字孿生”映射,計劃的同步、進展的透明、資料的共享……所有以事爲中心可能要涉及到的工作,就必須在線上有對應。

圖片43.png

所以可以看到,新釘釘不但對文檔、會議、項目、待辦、日誌、日曆、審批等十項協作類產品進行融合,還整合了原阿里郵箱團隊的郵箱和日曆,以及原Teambition團隊的項目、待辦、目標、雲盤等產品的專業能力,升級改造了“釘釘協同辦公套件”。現在,從溝通討論起,共同制定計劃、同步工作進展、共享工作資料、創作工作內容、沉澱工作成果、固化工作流程等六個核心協作場景,新釘釘初步構建了移動辦公版的“數字孿生”體系,嘗試打通“以事爲中心”可能涉及到的所有功能和服務,做到儘可能線上化匹配。

如此,以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爲原點,有主題、有目標、有計劃、有溝通、有進度、有結果,打破組織邊界的工作能夠更容易實現。

3、深入具體工作細節的產品能力建設

進一步具體,到了最終執行的細節層面,“以事爲中心”也要求對應的移動辦公功能與服務配置,這考驗的是產品設計能力的深化。

從新釘釘的產品細節設計來看,較爲典型的如吸納了Teambition的項目能力,提供豐富的項目模板,在“以事爲中心”的工作方式中,不同角色基於其使用場景會獲得最合適的模板推薦,支持一鍵項目創建;還提供輕量級的任務列表、任務看板應用,在專業的項目管理場景提供了工時應用,以及具備自動編排、基線能力、關鍵路徑等能力的甘特圖,等等。

圖片44.png

此外,在郵箱的信息溝通功能基礎之上,新釘釘支持基於郵件快速發起釘釘會議,在郵件多人來往過程中不需要再轉換到會議場景,大大提升項目的效率。

這些產品優化的動作不勝枚舉,可以看出,產品細節固然進入釘釘的傳統強項範圍,但這些細節最終還是在以事爲中心的統一指揮棒下。

4、上線前不斷的反饋實踐

從宏觀理念到框架體系再到最終的細節,新釘釘一整套打法讓新的管理理念和產品思維最終落實到了企業工作的一線操作環節,而不是停留在概念。

但即便如此,作爲一種有異於傳統的模式革新,新釘釘的上線,仍然經歷了一貫甚至更爲嚴苛的反饋實踐過程。

內部人士透露,在產品內測期間,通過企業授權的脫敏數據去驗證產品是否真的解決了企業的問題,最終證實新釘釘“以事爲中心”的確給企業創造了價值,在充分的信心下,新版本被正式發佈。

在未來,當更多類似的革新出現時,移動辦公產品更有必要採取這樣的測試動作,不管謀劃得多麼完備,創造現實價值始終是最後的評價標準。

開放,纔有管理革新需求的全面覆蓋

與“協同辦公平臺”一同發佈的“企業應用開發平臺”,釘釘對其寄予的希望是以低代碼等方式讓企業與合作伙伴更快速地構建起大量服務企業管理的應用,進行大面積的微創新,這其中,開放成爲重要的基調。

而事實上,對協同辦公平臺而言,開放仍然是重要的關鍵詞,在“以事爲中心”的協同這件事上,企業也有太多專業的需求不可能被釘釘全部喫下,它不可能幫助所有人解決問題,引入外部合作伙伴也是一種必然。例如,釘釘發佈會上演示的新待辦,就接入了叮噹、螞蟻分工等ISV夥伴。

在釘釘的日常開發中,將要實現的產品目標進行分解形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釘釘做好釘釘的,合作方做好合作方的,引入大量合作伙伴、ISV已經成爲常態。

當然,在聚攏生態夥伴一起推動產品迭代、實踐管理理念革新的過程中,釘釘產品最終統一面向B端、C端的表現出來的仍然是熟悉的體驗。以熟悉方式持續的改進,而不是突然顛覆的產品形態,延續性地創新融入全新的技術,創造全新的價值,這會使得產品背後的新內涵更好地普及到更多企業,更好地實現產品價值。

總而言之,過去業界對釘釘“什麼都自己做”的誤解,已經在釘釘逐步深入到企業管理更深處時自然消弭,開放的生態已經成爲新釘釘的重要發展標誌。釘釘的做法,也表達出一個優秀平臺所需要的一貫的、尊重業界努力的開放政策,或許可以爲更多平臺所借鑑。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爲【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爲“自媒體”,成爲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