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奔向8K,5G正在爲內容產品帶來哪些競爭優勢?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長久的“預熱”後,5G越來越多展現出現實落地價值,技術的能量散發出來——作爲新一代通信技術,這首先表現在5G強大的傳輸能力應用上,在各種直播連線的活動中頻繁出鏡。

例如12月5日的動感地帶第十四屆音樂盛典“咪咕匯”,僅從此類文娛盛典活動本身的屬性看,儘可能豪華的嘉賓陣容仍然是標配,陳立農、重塑雕像的權力、蔡徐坤、G.E.M.鄧紫棋、毛不易、孟美岐、潘瑋柏、吳奇、硬糖少女303、袁婭維、沙楠傑、張靚穎等出席,而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咪咕匯打出的旗號是要引領“科技+音樂”行業風向標,在這個活動上,通過5G技術的8K+120幀超高幀率直播落地應用。

1606553102921139.png

一方面,作爲中國移動旗下的數字內容聚合者與生產者,咪咕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直播機會在強化用戶體驗方面有所作爲;另一方面,依託全國唯一一臺8K直播車的技術硬核條件,似乎也正在給咪咕帶來橫向的行業競爭優勢,這顯示出5G一落地就在馬不停蹄爲互聯網企業和產品們創造價值,至少從咪咕案例看,在高度依賴直播、視頻形式形成用戶體驗的內容產品這裏是如此。

對內容產品們,5G帶來的不僅有“畫質”

極高的清晰度和幀數,這是5G直播帶來的直接技術能力,而如果與內容產品結合,它所發揮的就不只有“畫質”的價值。

1、視覺體驗真正由量變到達質變

僅從技術配備來看,此次中國移動咪咕以8K+120幀超高幀率對盛典進行全程直播,背後是中國移動5G+專線雙千兆的傳輸保障支持,實現3路超高清4K+VR直播和1路超高清8K+VR直播,此外咪咕視頻還通過較爲少見的120幀插幀技術突破信源限制提升畫面幀數。

直觀上,我們見過很多類似直播活動中,畫質從720p到1080p到2K到4K,30幀或60幀,這些技術參數的增長像是一種例行的優化升級,是“量變”,但是,當筆者實際體驗到8K、120幀時,它帶來的視覺感受可能更應該用“質變”來形容。

以120幀爲例,適配的5G手機的畫面與非適配手機(華爲Mate 30 Pro)畫面可以看出明顯的不同(注:此次直播對搭載咪咕視頻APP的手機有特定的硬件要求)。

見:https://v.qq.com/x/page/r3209g11rf2.html

此外,實際體驗中,8K分辨率讓此類直播常常採用的VR視角變得更真實,而不是在視角轉動時出現畫質損失。

1606553117111849.png

在視覺這件事上,用戶體驗更像是一個“取整函數”,在達到讓用戶無法感受到像素點或模糊之前,所有的優化都只能是量變,只有邁過一個坎才能實現近乎真實的感受,8K、120幀可能是這個起點。

2、不僅填補線上化帶來的體驗空缺,更嘗試超越線下

在疫情衝擊下,往線上走已經成爲咪咕匯這類活動的常態,它被很多人不自覺認爲是一種權宜之計,“能挽回一點是一點”。

然而,當5G配合現場技術創新,這種想法可能被顛覆——線上化的體驗不僅得到提升,甚至在很多方面能夠去超越線下實景觀看的體驗,這是很多人不敢想的,但在5G加持下做到了。

咪咕匯活動直播中,除了畫質和流暢度,在觀看視角上,咪咕還搞出一些特殊的做法,產品上設置了「雲上盛典主視角」、「愛豆專寵視角」、「至臻原畫視角」、「上帝視角」、「匯客廳視角」、「神祕X視角」等高清平面視角。

簡單說,用戶可以選擇「雲上盛典主視角」盯着主舞臺,也可以選擇「上帝視角」從高空看全局,還可以針對某個明星用「神祕X視角」得到其一舉一動的信息。

此外,實際體驗下來,通過配置移動雲VR應用的頭顯終端,3大超高清VR視角則提供了比平面視角更深的參與感,例如「VR搖滾區視角」可以讓用戶有類似深處坐在第一排的觀感,而「愛豆同臺視角」甚至讓用戶視角置身到了舞臺之上,觀感不再是二維而變得多維。

這些視角的加入,來自於5G和技術創新的配合,而它所做的已經不只是彌補臨場感缺失問題,而是讓線上直播有屬於自己的、超越線下的獨特體驗,這可能就是技術的力量。

3、拉大產品從服務到營收的操作空間

技術對於產品的最大價值在於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操作空間”,包括功能設計、體驗營造、盈利模式探索等,5G對於內容產品更有類似的價值。

由於極高分辨率和高幀數帶來的良好體驗,以及逆向高速數據傳輸的能力,咪咕的一些產品運營更能站得住腳而被用戶所接受。實際體驗中,咪咕視頻就搞出了5G雲觀衆功能,允許用戶將自己的實時畫面投射到咪咕匯現場(設置了一個大屏來展示),從而實現與明星“同臺互動”的功能,甚至可以營造出類似於現場觀衆被導播攝像頭聚焦、成爲觀衆C位的效果。

1606913143590959.png

事實上,這種設想很多活動中早已有雛形,當受限於傳輸能力,真實互動的體驗不算太好。咪咕匯活動的實操,固然有創意創新的成分,但5G纔是連接線上線下的樞紐,高清晰度的畫面、低延時的傳輸,讓這種互動變得更加真實。

最後,值得注意的事,在實測中,咪咕會給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的畫質、視角等等特權,這也爲這款內容產品的盈利模式提供了騰挪空間,一旦5G加速普及,帶來的商業價值不可忽視,反過來或也爲當下視頻平臺的盈利難題提供技術角度的解決思路。

實質性的技術優勢形成後,內容產品能借此獲得競爭優勢嗎?

除了給互聯網產品本身帶來用戶體驗和運營優勢,5G技術似乎還在幫助產品們獲得激烈競爭下的先發優勢。

1、技術換代的關口,5G將在短期內拉開實質性技術差距

在移動互聯網充分發展後,互聯網產品們背靠母平臺所擁有的技術往往你有我有大家有,沒有誰能能領先技術代差。

5G的出現,使得部分掌握先機的產品得以獲取維度優勢,畢竟,越是在這種技術換代的檔口,越是容易形成實質性的技術差距。

咪咕在超高清直播領域由體育進入文娛,主要的用戶和市場拓展也常見會以中國移動品牌活動爲主,例如配合重啓動感地帶的一系列活動。隨着5G狂潮的到來,依託漸入佳境的8K+VR技術以及一系列黑科技加持的咪咕,自然而然把5G當作自己的主場優勢,通過5G協助咪咕系產品在大型活動組織、用戶體驗營造等方面做得更好。

此次咪咕匯,原本就是咪咕文娛+體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5G+4K/8K+XR雲演藝、橫跨大小屏及VR端三端的盛典,對咪咕而言本就是一次在文娛產業樹立5G時代標杆的機會,現在看來,咪咕較好地把握了這次機會。

實質性的技術優勢意味着技術成爲護城河,保護內容產品以差異化體驗、創新功能設計等能夠成長和發展得更好,至少在5G全面普及前的這個時期,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借5G優勢的產品出現,咪咕只是這一類產品的典型代表。

2、更強烈的體驗與互動,將推動內容平臺獲取更獨特的用戶價值

對以咪咕視頻爲代表的這一類型產品而言,借勢明星的能量來運營用戶是標配動作,各大產品都試圖把當紅明星的粉絲牢牢連接在自己的平臺上。

而5G技術的加入,會使得平臺在這方面更有競爭力。最典型的,多樣化視角、近乎無損的畫質、創新的功能交互設計,讓粉絲用戶與明星愛豆實現更“近距離”交互,粉絲會對平臺產生更多的“技術依賴”。

舉例來看,此次咪咕匯的子彈時間、自由視角是由用戶根據自己的喜好實現任何視角自由切換,陳立農的抒情、潘瑋柏的RAP、孟美岐的精彩唱跳,這些內容要如何呈現,用戶本質上變成了自己的“導播”。

見:https://v.qq.com/x/page/s3209cwjjh3.html

加上專門跟隨明星的視角等等功能,這些無疑讓咪咕在明星粉絲運營上更有社羣運營能力,獲得爭搶明星資源時的差異化平臺屬性優勢。

而更進一步看,新潮技術帶來的新潮體驗既可以“籠絡”粉絲羣體,另一個層面也在貼合年輕羣體的需要——雖然兩個羣體有較大程度的重疊,但帶來的價值卻是不同的,新潮與新潮疊加,在推進“屬於現在”的明星粉絲粘性的同時,內容產品也能通過5G實現對“屬於未來”的年輕用戶羣的把握,這可能是技術優勢的最好轉化。

提升體驗的前沿技術,還能以解決方案的方式創造更多價值空間?

在此次咪咕匯活動中,中國移動咪咕從網絡傳輸保障、現場採編、解碼製播再到多端分發,從源頭全面搭建起了8K+120幀直播體系,這更像是一個體系化的“解決方案”。

而不久前金雞節與中國移動咪咕與合作中,同樣利用到了後者的5G+4K+VR直播等能力搭建了類似的一套“解決方案”,幫助線上獲得更好的觀衆參與和體驗。

這種基於5G技術的“解決方案”式的運營活動統籌,結合咪咕的實操,如果往下深挖,還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價值:

一是更利於將5G技術各方面的價值放大形成合力,驅動內容平臺十分重要的IP建設,例如“咪咕匯”這個已經成型的IP能夠以更深刻的用戶體驗的方式走向深化;

二是5G時代,通過技術驅動全流程創新有很大可能革新雲演藝直播模式(而不是隻提供一個直播渠道),其中可以融入更多商業模式有關的要素,例如,在粉絲影響力的基礎上,或能拓展線上票務、品牌植入等商業變現空間;

三是5G技術加持下的雲技術原本就具備賦能更多的雲行業的潛力,整體化而非零散的行動,更利於內容平臺整體樹立和打造行業標杆,在能夠走向雲演藝的類似咪咕匯的項目中產生影響力,從而帶來某些合作的可能,其中或有新的商業機會。

總之,在5G加速落地的關口,它比我們預料得要更快速、更深度地產生直接的商業價值,幫助企業和產品獲得競爭優勢。把目光從對5G的各種“展望”,轉到如何結合5G落地優勢推進企業和產品發展、贏得激烈競爭上,很有必要。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爲【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爲“自媒體”,成爲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