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職場規則!弄不懂會喫大虧

最近通讀了《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本書,發現這是一本顛覆傳統職業定位邏輯的妙書,頗有感觸,特意把書裏的主要觀點梳理了一下,加入一些個人解讀,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講了可以創造幸福職場的四個規則:
  • 不要追隨自己的激情
  • 工匠思維勝過激情思維
  • 幸福來自於自主力
  • 使命感帶來意義

這個幾個規則,看起來有點晦澀,不大容易喫透它的意思,我來跟大家解讀下。
一、不要追隨自己的激情
2005年6月,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面向畢業生做演講時給出了這條建議:
你需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這也正是我們好多人一直都在追求的: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把它作爲工作,充滿激情和快樂的工作一輩子。
作者反對這個建議以及職場上長久以來盛行的激情假設: 要獲得職業幸福,關鍵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後找到一份與這種激情相匹配的職業。 他認爲這 種假設既是錯誤的,也是有潛在 危害的 列出了三條支持自己的結論: 職業激情是稀缺的、激情需要時間和激情是精通的副產品。
我非常同意作者列出的這幾點,同時也覺得“做自己愛做的事情錢就來了”的確是個不那麼現實的建議,但我的出發點是,這個建議忽略了金錢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先說金錢成本。
如果你有一生也花不完的錢,或者你能接受沒錢的生活,像顏回一樣居陋巷而不改其樂,那你可以一直找,沒問題。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儲備資金,也無法隨遇而安,還要承擔責任養家餬口,那恐怕你就很難忽視賺錢的壓力,倔強地奔波在尋找所愛的路上。
再說時間成本。
如果三年五年找到了你所愛的工作,那自然是好的。但問題是,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愛什麼,秉持一定要找到熱愛才停下來積極投入工作的想法,就總會覺得有個更好的白月光在遠方等自己,就很難沉下心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就會因爲做不好眼下的事情而喪失抓住白月光的資本和資格,最終在一次次的循環中,蹉跎歲月,可能四五十歲了還搖擺在追尋熱愛的路上,一事無成。
大部分人在親人、同學、同齡人等帶來的社會性壓力下,心裏都想要在某個年齡“立業”,難以承受十年、二十年還在探索的窘況。所以如果決定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來作爲工作,要給自己一個時間盒,三年、五年、十年,都可以。這樣比較容易從容應對各方面的狀況。
接下來說機會成本。
你眼下不愛的工作,也可能變成你愛的工作。原因有二,一是工作環境會變,很可能你現在遇到的狀況是初入某個領域必經的,等勝任了或者過段時間就會發生變化,可能你就轉變了對工作的看法;二是人有很強的可塑性,興趣、愛好等,是可以培養的,你調整心態,改變做法,也可能把不愛變成所在。
那麼,如果你花費十年苦苦追尋所愛卻沒有找到,返過來,想到你如果花兩年就可能把不愛變成所愛,你可以接受嗎?
很多人看到當年和自己一起吐槽工作的人,愛上了那個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他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對“不要追隨自己的激情”這個規則,看法和作者稍有不同。找到熱愛的事情當作工作,自然是可以的。但我們要接納的是,這個探索會有金錢、時間和機會成本,得結合自己的情況,設計一個框架來支持自己的探索。同時,還要意識到,我們所熱愛的事情,也僅僅是個起點,可能真把它當了工作,也會發現它並不完美,裏面會有很多我們不曾料想到的“不愛”甚或“厭煩”,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因此否認這個事情非吾所愛,貿然奔向新的白月光,而是,允許不適與我們同行,但把焦點,放在所愛的那個部分。
二、工匠思維勝過激情思維
作者認爲,對多數普通人來講,當你掌握了某項技能,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以此取得成果,獲得反饋,就會轉而愛上能夠發揮你這項技能的工作。
其實就是我們俗語說的——幹一行愛一行。只是加了個條件,幹到優秀,幹到脫穎而出。
箇中原因,一點是,我們在一件事上投入越多,越容易認同它,愛它。另一點是,我們更愛那個勝任工作的、有成就的自己,不愛那個搞不定工作的、狼狽的自己。
所以,想要擁有一份熱愛的工作,把一種技能練到出色,把工作做到出類拔萃,獲取到正向反饋,是一種非常靠譜的策略,勝過苦苦去尋找所謂“完美工作”。
那怎麼練出絕招呢?作者給出了“刻意練習的5大步驟”:
1. 判斷自己是處在贏家通喫型市場還是拍賣型市場。
贏家通喫型市場,指的是很多人在爭奪同一種職場資本。比如電視編劇這個行當,唯一的資本類型就是劇本創作能力。比如自媒體,也是贏家通喫型市場,唯一的關鍵資本就是你的文章能吸引讀者。
拍賣型市場裏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職場資本,並且每個人都可以生成他們自己獨有的資本。比如軟件開發、配音等領域,就是這種市場。
2. 識別出你要追求的資本類型。
如果你在贏家通喫型市場,你別無選擇,就是要去獲取那個關鍵的資本。你做自媒體,就是要努力寫出吸引人的文章。你做編劇,就是要能創作精彩的劇本。
如果你在拍賣型市場,你就擁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通過各種組合,打造你獨特的資本類型。比如使用Java技術棧做後端開發,你就會有數百種組合可以選擇。比如配音,你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嗓音、節奏、情緒表達和背景知識,打造自己的資本。
3. 定義優秀。
不管你在哪個領域,都要明確,什麼是“優秀”。有了這個標準,刻意練習纔有目標。
比如你想做編劇,就要知道,什麼樣的劇本是合格的,什麼樣的劇本是足夠好。比如你拍攝風景,就要知道,什麼樣的照片纔是風光大片。
4. 拉伸與摧毀。
在練習時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要讓自己感到不適、緊張和喫力,這樣纔有“拉伸”效果。
同時,要積極接收真誠的反饋,哪怕它摧毀了你認爲優秀的東西。這樣你纔會有進步。
5. 要有耐性。
很多技能,需要五六年才能精通,而成爲專家則需要十年甚至更久。你得能夠拒絕一路上出現的各種光鮮的新追求,保持在正軌上,才能獲取所需資本。
這真是個特別難的事情。比如我,一直都想把寫作水準提升上來,但一直被各種新鮮事兒吸引,沒能真正沉下心來練習,到現在,寫作技能和兩年前相比,並沒有突破性變化。
三、幸福來自於自主力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一書中指出,在工作中擁有自主空間,會給人帶來幸福感。
很多人都想要自主,自己決定工作內容,自己決定工作方式,自己決定工作時間,自己決定工作節奏……
但是大家常常會犯一個錯誤——在還沒多少資本時就妄求自主。這個時候,其實你很難獲得,因爲你不配——這麼說並非不敬,而是事實。把自主當作商品,就能很快明白,你要購買它,那就得有足夠的錢,而過硬的技能,就是“錢”。
有一個簡潔的法則——財務可行性法則,可以幫助我們跳過這個陷阱。當你想要自主時,找到願意爲你埋單的人,就可以去做。比如你想靠軟件開發技能實現自由職業,那就要看看是不是有客戶願意把項目交給你做。
追求自主相關的第二個陷阱是——當你有了足夠的資本時,你的老闆會阻攔你。因爲那個時候,你可以爲他們創造更多價值,留住你更划算,所以他們願意爲你付更多錢或等價物,而你可能會因爲這些,放棄對自主的追求。
四、使命感帶來意義
先舉兩個例子,感覺一下什麼是工作中的使命。
哈佛大學教授帕蒂絲·薩貝蒂開發一套算法,可以在人類遺傳信息數據庫中做篩選,尋找人類持續進化的蛛絲馬跡。後來她用這個算法來尋找與疾病有關的基金,比如抗拉沙熱、瘧疾和腺鼠疫。她的使命是——利用新技術來對抗古老的疾病
《美國寶藏》的主持人之一柯克·弗倫奇,是大學裏的考古學家,不是專職的電視主持人。探索頻道會買斷他和另外一個考古學家一學期的教學任務,讓他們參加節目的錄製。而兩位考古學家來做電視節目,是因爲他們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向廣大觀衆普及現代考古學
使命回答了“我的人生應當怎樣度過”這個問題,能夠使你將精力都集中到某個有用的目標之上。具體到工作中,使命通常體現爲具有統領作用的目標
按照作者的說法,職業使命是一種創新,往往要等我們進入了工作的前沿地帶纔可能獲得,而要進入前沿地帶,就需要足夠多的職場資本。
換句話說,你技能不足,搞不定工作,跑不到前沿地帶,就看不見吸引人的使命或者無法將使命變成現實。
當你積累了足夠的職場資本,進入前沿地帶,看見了使命,還要採取合適的策略,把使命變成現實。
常見的策略有兩個。
一個是“小賭”策略,運用小的試探進行探索,從大量的小失誤和小成功中汲取關鍵信息,進而找到實現使命的方法。
這個策略類似軟件開發中的快速迭代。
另一個是引人注目法則:想要讓使命驅動的項目獲得成功,這個項目就要足夠引人注目,要讓接觸過它的人願意向他人進行評論,同時,項目也要在一個有利於這種評論發生的場合啓動。
我的理解,就是你給使命驅動的項目設計了足夠有分量的讓人眼前一亮的價值點,吸引接觸的人自願評論和推薦。
在“小賭”和引人注目這兩個策略的加持下,你就可能把你的使命型項目帶向成功,從而你的工作也就具有了更爲深刻的意義。
五、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通觀《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作者的觀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你就可以贏得更多職場資本,同時也會收穫激情、自主力和使命,最終創建出自己熱愛的工作。
最後,送一句話,你我共勉: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砥礪前行,共同成長

我是工程師經紀人,歡迎加我微信!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Creator星球遊戲開發社區(creator-star)。
如有侵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