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開始“拆”中臺?!中臺建設何去何從?

中臺對企業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

· 2015年,阿里巴巴提出“大中臺,小前臺”概念;

· 2018年9月,騰訊宣佈打造技術中臺;

· 2018年11月,阿里將中臺系統與阿里雲合體;

· 2018年11月,美團宣佈建立自身平臺的數據中臺;

· 2018年12月,京東決定在系統中增加中臺;

· 2019年3月,字節跳動搭建“直播大中臺”

……

2020年底,阿里突然被曝出打算“拆”中臺。

一時之間,中小公司紛紛觀望,疑惑頗多:阿里“拆臺”,那我現在建的或者打算建的中臺,是不是都沒有意義了?

首先給結論:中臺建設絕對有意義,但一定要深度理解中臺並且分辨環境。認真思考要不要佈局中臺,如何佈局,最好的時候是2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1爲什麼紛紛建中臺

大廠們肯定不傻,自中臺概念興起之後,之所以紛紛搭建起屬於自己的中臺系統,那必然是看到了於自己而言,在長遠考慮上有更大的收益。

想要想通這一點其實很容易,問題可以轉化成“中臺到底能給公司帶來什麼?”這樣就會發現,答案其實很清晰。在沒有中臺的狀態下,從搭建團隊到系統的搭建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並且週期較長。獲取提供公司所需要的所有業務和數據能力的支持。

而中臺搭建之後,想要再構建新的業務,就可以從中臺中找到已經成型的各種支持,從而滿足當下高速拓展新業務的需求。“可複用性”是中臺系統的關鍵詞,開闢的新業務能多大程度從已有的中臺進行復用,也成爲中颱問題避不開的一個點。

2不是拆臺,是變“薄”

早在2019年湖畔大學分享時,張勇就表示,如果一個企業奔着中臺做中臺,就是死。這是他當時就發出的一個關於中臺方向的信號,也爲如今的“拆中臺”埋下了伏筆。

但仔細分析張勇的話,可以發現裏面包含了兩個信息點,一個是“阿里業務發展太慢”,另外一個則是“中臺需要變薄”。

阿里業務發展太慢,其實是隻阿里近期投資和發展的業務方向上,中臺本身高複用性的特質無法發揮徹底。這提醒我們,中臺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留意成本控制問題,無節制的中臺擴張是不可取的。

而變“薄”,則是另外一個關鍵信息。**

需要變“薄”的理由無疑和成本二字脫不了干係。中臺的搭建,前期投入大,短期回報未必可觀。以致於在實際搭建中臺的過程中,極易造成人員之間的責任推諉和利益衝突。類似“我的數據憑什麼給你?”這樣的問題,解決前提是全員擁有建設中臺的共同認知。

解決了全員認知,還有決策者的焦慮。長期不可知,短期不見效,這種不可直接反應的長線積累,很難讓決策者安心堅持。因此,在這樣的狀態下,中臺變“薄”,其實是爲了清晰中臺的邊界,把真正抽象化的底層運作框架和邏輯提取出來。能大幅度降低成本,並且保證一定範圍內的成果可知性。也就是說,費了這麼大力氣做出來的中臺,拆臺是不可能拆臺的,畢竟那麼好用。但是要輕量化,要把中臺改造成更加適應目前阿里發展的形態。而這一點,恰好是我們很多中小企業在發展中臺的時候,可以參考借鑑的。3關鍵思考點3:懂中臺,再做選擇無論是什麼體量的公司,你在思考“要不要搭建中臺”之前,需要真的明白中臺,懂得中臺。有的公司風風火火投入中臺事業,花了多少人力物力不談,實際上根本沒搞懂到底什麼樣的公司需要中臺。最後中臺沒做起來,公司也沒了。多閱讀,多學習,多思考,可以避免很多在建設中臺上遇到的問題。尤其是來自一線中臺建設人員的經驗,非常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