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鄭伯克段於鄢(2)禮崩樂壞 聽史記故事,學大語文

小朋友們好!上一節我們說到,面對弟弟共叔段提出的非分的要求,哥哥鄭伯不但沒有警告阻止,反而樂見其成,縱容他的貪慾。

共叔段看哥哥並不反對,就更加大膽起來,不但收了兩座城池,還準備了很多武器戰車和人馬,打算和母親武姜裏應外合,偷襲國都,殺死哥哥鄭伯,自己取而代之,做鄭國的國君。

鄭伯祕密得知弟弟共叔段要造反,派出了戰車二百輛,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他了。

古時候,四匹馬拉的戰車,大約配備五十名士兵。二百輛戰車就是一萬名士兵。京邑的百姓得知共叔段要殺國君,馬上站在了鄭伯這一邊。

共叔段打不過鄭伯,只好逃到了鄢城,鄭伯緊追不捨,共叔段又逃到了共國,在這裏被鄭伯的人馬殺死了。這就是後世稱他爲共叔段的原因。

鄭伯趴在共叔段身上,假裝心痛哭泣,實際上是在搜身。他從共叔段的衣服裏找到一封信,信的內容是武姜和共叔段關於殺死鄭伯的約定。

鄭伯非常生氣,把這個從小到大一直不喜歡自己的親媽武姜,趕出了國都,安置在了潁城這個地方。鄭伯還發誓說,不至黃泉不相見也。

黃泉指人死後居住的地下世界,意思就是活着的時候,再也不想看見自己的親媽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鄭伯後悔了。因爲無論如何,在古人的心中,孝道是最重要的。鄭伯作爲國君,不講孝道,就會有很多人反對自己,那樣帝位就會不保。

但是國君金口玉言,說過的話不能反悔。潁城的官員潁考叔,幫鄭伯想出了一個主意,說黃泉除了指人死之後居住的地下,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地下的泉水。

如果能向地下挖掘,直到滲出泉水,那你們母子二人,就可以在這個地道里相見了。這樣做,鄭伯也不算是違背諾言了。

鄭伯聽後,馬上照做了。於是,鄭伯和武薑母子二人就在地下隧道里見了面。鄭伯高興地吟詩一首說,隧道里面相見,其樂融融。武姜也吟詩一首說,在隧道外面見面,也一樣的快樂。

這個故事中,鄭伯和共叔段兄弟相殘的悲劇,完全是由母親的偏心引發的。母親、哥哥和弟弟都要承擔責任。

《春秋》中用“鄭伯克段於鄢”,六個字,體現了微言大義,就是在很少的文字中體現了深刻的道理。

鄭莊公被稱爲鄭伯,他明明是鄭國的國君,那爲什麼不稱他爲“君”?

這是譏諷鄭莊公德行有虧,弟弟共叔段不遵守爲人臣子的規矩,當哥哥的有教導的義務,而鄭莊公不僅不規勸,反而一味地姑息縱容,還說他“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處心積慮地希望弟弟有反叛的行爲,這樣,他就有正當理由殺死弟弟共叔段了。

弟弟爲什麼只是被稱爲“段”而不稱爲弟?

因爲共叔段想殺掉鄭伯,他謀反的行爲已經配不上弟弟的稱呼了,所以只稱“段”而不稱“弟段”。

並且鄭莊公對自己的母親也並不孝順,他和大臣的對話中,兩次都直呼“姜氏”,這是沒有任何尊敬含義的稱呼。

後來鄭伯和母親姜氏在黃泉相見,更多的也是爲自己的名聲考慮。

鄭莊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被稱爲莊公小霸。

稱霸一時的鄭莊公不會想到,在他死後,太子忽和莊公的另一個兒子之間爆發了激烈衝突,鄭國大亂,還發生了一連串大臣殺死國君的事件。

而這些悲劇的始作俑者正是鄭莊公。因爲不管他如何假模假樣地遵循禮儀,都改變不了他破壞傳統禮制,不忠不孝的事實。

正是他開啓了春秋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你們還記得嗎,姜子牙的封地在齊國,他曾經以道治齊。齊國也是春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國家。齊國的國君又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呢?下一節我再給大家講。最後,給你猜一個小謎語,

會喫沒有嘴,

會走沒有腿。

殺馬不流血,

過河沒有水。 (打一遊戲名)

你知道是什麼嗎?

每天讀點史記,日積月累,博古通今。

小朋友們,再見!

謎底下期揭曉。

(上期答案:積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