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薩長史觀”的幕末史

半藤一利的《幕末史》是“反薩長史觀”的幕末史。在這本三百多頁的書裏講完亂成一鍋粥的幕末不容易。

佩裏來航的外來刺激激起了幕末時期的曲折動盪,“開國”或“攘夷”的爭執、天皇與幕府的爭權,再加上其各個層面的複雜矛盾,多股力量糾纏在一起互相撕扯,國運、階層利益和個人主張交錯,很多人物藉機登上歷史舞臺試圖實現個人的理想、一展宏圖,好長時間內哪一派也無法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幕府時代就在這樣跌跌撞撞的撕扯中走向了終點。

作者半藤一利自小在學校中被灌輸了“薩長史觀”的觀點,然而現實生活中從所謂“賊軍”角度的真實見聞又給他講述了截然相反的故事,所以他內心對“薩長史觀”的疑問從未消散,終於在這本《幕末史》中完整表達了他的“反薩長史觀”觀點,“自幕末至明治的政治鬥爭,正是薩長欲代替德川號令天下而進行的。”

幕末形勢反覆多變,不同派系領袖人物的觀點也發生過反轉,導致事態發展過程更加錯綜複雜。幕府內曾短暫出現過的優秀組合,遺憾地在對立觀點爭執之下被拆散了;有資質有能力的人物,偏在正需要其發揮領袖作用時逝世,讓半藤一利眼中“對政治一無所知”的人掌握了權力;同一天發生的幕府大政奉還建白書和薩長倒幕密敕,慶喜的“無反抗朝廷之意”和西軍“打到底”的來勢洶洶,都讓戊辰戰爭顯得不那麼正義。

這樣看來,幕末這段歷史確實很諷刺。爲日本錯失的有利機遇、爲衆多有能力的核心歷史人物的早逝、爲了一些歷史事件的荒謬性、爲了歷史走向的不盡人意,在敘述過程中,半藤一利多次以後見之明表達對歷史諷刺性的感嘆。

半藤一利認爲,慶應元年確定開國國策後,幕府、朝廷和各藩至少在意見上達成了一致,這原本是建設新國家的良機。恰在此時,薩長西軍推動尊皇攘夷運動演變成了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尊皇倒幕”運動,把日本引向了戰爭。

他們的真實目的是通過戰爭奪取權力,如同半藤一利所說,“對天皇的忠誠排在第二位,權力鬥爭纔是第一位”。而在奪取權力之後,對於建設怎樣的國家,卻沒有明確的藍圖和理想。戊辰戰爭結束後,明治政府內的爭權奪利仍在延續,半藤一利稱之爲“古代日本道義主義者西鄉,與代表近代超理性主義建設與秩序的政治家大久保之間無法停止的‘私鬥’”。

因而,半藤一利對“明治是創造現代日本之母體”論點始終抱有疑問。

值得一提的是,幕末的人原本稱呼“天皇”爲“內裏”“帝”或“禁裏”,民衆則稱“天子樣”,當時幾乎沒有“天皇”這個詞。“天皇”這個莊嚴的詞語,是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等提出建立“以天皇爲中心的國家”的宣傳口號時才適時出現的。他們精心塑造出“天皇”這個莊嚴的稱謂,也的確讓毫無實權的天皇保持了令人敬畏的權威,在關鍵時刻讓天皇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和影響力。

在半藤一利看來,戊辰戰爭可謂幕末時期的“關原合戰”。他認爲,參與其中的日本各藩關心的只是藩的存續和將軍的個人利益,根本沒有從更高層次考慮整個日本的文明延續和長遠利益。

與此相反,半藤一利對勝海舟非常肯定。勝海舟主張開國、提倡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一生致力於建設海軍,在戊辰戰爭中爲平安開放江戶城做出了卓絕努力。他認爲,勝海舟所做的一切,不是爲了德川家,更不是爲了薩摩藩和長州藩,而是爲了整個日本國。

勝海舟超越了所屬藩地的意識侷限,不計較所屬藩地的利益得失,而是以全局角度看清日本大勢和國際趨勢。半藤一利認爲,勝海舟是幕末時期唯一一個能夠擁有這樣眼界格局的傑出人物。


2021.01.30霧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