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市場的新變革

近幾年來,90後女孩勞倫·辛格用一個500ml的小瓶裝完4年生活垃圾的新聞一直在網上流傳,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追捧,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她倡導的“零垃圾”生活中,而她成立的公司所生產的“零垃圾”產品,也經常會賣到脫銷。

人們對環境的愛護意識逐漸提升,讓環保成爲一門大生意,而這門生意同樣也受到了社會各層面的支持。

需求催生

當下的大環境對環保企業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國家、銀行、股市等多個層面都在實行有利於環保企業發展的舉措。

國家層面上,相關環保標準一直在提高,對於污染嚴重的企業管控越來越嚴。比如,2018年國家開徵環境保護稅,2020年底從嚴實行限塑令,近期相關部門又發佈了《關於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意見》,都在全面提高生態環境執法效能。

銀行層面上,更加側重於向涉環保企業借貸。比如,近年來銀行加速佈局綠色金融業務,綠色信貸規模持續增加;而且據央行網站消息,人民銀行正在修訂《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將傳統化石能源的生產、消費類項目移出支持範圍,增加氣候友好型項目。

金融市場層面上,達到國家規定的環保要求是企業上市的一項硬性標準。重污染行業申請上市需要先向所在地省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覈查申請。

在各方面對環保的倡導和鼓勵下,國內環保行業得以快速發展。據國際能源網顯示,截止2020年年底前,全國已有2101家企業向社會開放環保設施。

而且爲了提升品牌口碑,降低經營成本,部分與“環保”無關的企業也會採取一定的環保舉措。比如,快消品zara宣稱,到2025年都要採用再生環保類的面料;星巴克與麥當勞聯手發起塑料杯取代項目,重獎1000萬美元尋找可生物降解內襯替換原有塑料的創新方案。

多方努力下,環保經濟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廣,形成了巨大的市場。

國有資本佔領高地

據《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0)》顯示,2019年11229家環保企業從業人員約爲947271人,他們共同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報告顯示,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從2004年的0.3%上升到2019年的3.1%。

而在這數萬家環保企業中,國有企業和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這主要是因爲環保項目普遍規模較大,對企業的現金流和管理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國有企業或者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在銀行層面信用更高,更易得到融資,加上經營狀況有國家背書,在競標項目時就更有優勢。而承接的項目越多,就越有可能實現盈利,並持續擴大規模,從而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形成良性循環。

相比而言,民營企業的資金運作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較低,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債務危機,被市場淘汰。

比如,民營上市公司盛運環保,採用加槓桿(通過本金撬動更多可用資金)的方式來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然後承接政府放出的垃圾焚燒發電類BOT項目(政府允許私營企業建設經營的基礎設施項目)。這種經營模式下,盛運環保初期高額舉債,加上BOT項目普遍投資期限長、投資規模大,最終造成債務大量累積一時間難以償還而倒閉。

而在這樣長期的市場選擇下,就導致了環保行業頭部企業盈利能力強、且多是國企的現狀。根據2020上半年環保行業滬深A股上市企業淨利潤榜單,前十企業淨利潤共計35.7億元,佔榜單企業總淨利潤的58.5%。而在截止2020年3月中旬統計的環保行業前20強中,也只有3家民企。

總的來說,在與國有環保企業的競爭中,民營環保企業在資金、政府資源、信用等方面處於劣勢,以至於很難拿到項目。

民企圖生存:技術創新+引入國資

爲了緩解民營環保企業在承接項目時的劣勢,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招標機制、賬款清算等多個方面完善政策,幫助民企拉平差距,並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合作開展相關業務。

在相關政策的幫扶以及自身的不斷摸索下,國內的環保民企以技術創新爲突破口,逐漸積累起了自身優勢。

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就曾表示,如果論資本、論施工能力,民企與央企、國企相比並不具備優勢,但環保民營企業在細分領域的技術、效率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比如,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億利集團、福建新大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民營環保公司的環保項目都曾上榜國家的年度科學技術獎。

然而只有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在具體的項目中得到實踐才能盈利。但這對於民企來說是一件難事,一是很難爭取到項目,二是即使爭取到項目,也很難解決資金問題。而和國有企業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引入國有資本後,民企的債券評級就可以從AA上調到AAA,能夠滾動發行債券,緩解緊張的資金鍊危機,降低違約風險,從而更易爭取到環保項目;此外,從銀行貸款的成功率會更高,貸款利率也會下浮,盈利空間更大。

因此,行業內越來越多的民企選擇尋求國資入股。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向國企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的民營環保公司有十幾家,包括新環境和碧水源等頭部環保民企。

攜手共迎挑戰

而國有資本和民間商業力量的牽手也會給行業帶來新的變革。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就指出:“未來產業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二者整合各自的優勢之後,也可以壯大國內的環保商業力量,與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以及更大的國際市場中博弈。

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政策和監管力度意味着更大的市場空間;而在國際市場,由於聯合國對可持續發展的主張,世界環保市場也充滿了商機。但在到來的機遇面前,國內本土的環保企業相比外資企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比如,威立雅等跨國環保巨頭從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憑藉技術優勢,迅速佔領市場,在國內市政、垃圾處理以及水務等服務方面積累了大量的項目經驗。相比而言,國內環保企業當下不僅在技術和觀念上有些落後,還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

而國企和民企整合以後,可以集結雙方在資金、技術、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將更多的技術創新應用到實踐當中,提高國內企業的整體環保服務質量,發揮出1+1>2的效果。而他們也可以在不斷的創新和實踐當中獲得進步,從而走向更大的市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