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書房#讀《史記》365:漢帝國通貨膨脹

讀《史記》一整年了。

今天讀《平準書》。

《漢書·百官表》說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索隱》進一步展開說平準令均天下郡國轉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貴賤相權輸,歸於京都。

幹啥呢?穩定物價。

歷史不只是帝王將相。

1

大漢興起,接續了秦帝國的凋敝,年輕力壯的當兵,老弱轉運糧餉,作業強度大,但是財用匱乏,連天子出行都不能湊齊4匹顏色相同的馬,將相出行有的乘坐牛車,百姓沒有什麼東西需要藏蓋。

因爲秦國的半兩錢分量重,難以流通,於是下令民衆改鑄榆莢錢。榆莢錢重三銖。秦以一溢爲一金,一溢爲二十四兩,漢是以一斤十六兩爲一金。

注:今天在圖片上比較半兩錢與榆莢錢,能夠直觀看到兩錢的實在差異。漢初經濟活力不足,有重錢花不出去。


漢朝廷廢除和簡省秦帝國時的一些苛法。但是不軌逐利的人,籌集餘資,經營商業,囤貨居奇,造成物價騰飛,一石米要一萬錢,馬一匹百金。

天下平定侯,高祖劉邦下令商人不得穿絲綢乘車,加重商人的租稅以困辱之。

注:這對商人的片面理解或者說誤解,古代中國長期存在,直接造成了商人羣體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

孝惠帝和高後時期,因爲天下初定,所以放寬了對商人的限制法律,但是市井人的子孫也不得爲官,甚至也不能擔任吏員。

市井,市好理解,市場。井一個說法是大家都到井邊打水,於是在井邊買賣貨物。從邏輯上說這是極爲可能的。兩人要達成交易,需要信息,不然我不知道你要賣什麼,你也不知道我要買什麼。林登約翰遜頻繁上廁所,最快認識所有人。井也是這樣快速溝通信息的場所。

國家計算官吏的俸祿和官府的各項費用開支,據以向百姓徵收賦稅。至於國家所有和王侯湯沐邑範圍內的山川、園林、湖泊以及商業活動的收入,則作爲上至皇帝下到王侯的日常生活經費,不再列入國家財政稅收的支出項。

漕運轉輸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的糧食,供應中都官,也就是天子的府庫,一年不過幾十萬石。

2

到了孝文帝時期,榆莢錢越來越多,份量太輕,於是重新鑄造四銖錢,錢上面寫着半兩,而且允許民衆自己鑄錢。

注: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少數幾次,放開民間鑄錢的時期。貨幣在這一期間有了自由競爭的機會,不是以國家信用爲擔保,而是以商家的信用爲擔保。

所以吳國不過是諸侯,但是靠着銅山鑄錢,富比天子,之後更謀反。鄧通,不過是大夫,也因爲鑄錢而財產超過諸侯王。所以吳、鄧氏的錢流通天下,鑄錢的禁令因此產生了。

匈奴幾次侵擾漢帝國北部邊境,駐屯在這一地區的士兵很多,邊境的糧食不足以供應。於是帝國招募百姓中能夠捐獻或轉運糧食到邊郡的,賜給爵位,最高可以到 大庶長。

3

孝景帝時期,上郡以西地區發生旱災,於是重新恢復賣爵位的法令,並且降低捐粟標準,以招攬百姓。犯罪的刑徒也可以通過向政府交糧食免除罪行。增修苑囿,造馬廄養軍馬擴充軍用,皇帝的宮室列觀以及馬日益增多。

4

到今上,也就是漢武帝即位幾年後,大漢興起七十多年間,國家沒發生什麼大事,不是遇上水災旱災,百姓則豐衣足食,城市和鄉村的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府庫還有餘財。京師所貯藏的銅錢累計萬萬,穿錢的繩子都朽斷了,無法清點。太倉的糧食層層相因,都溢出在外,腐敗沒法喫。

百姓的街巷中有馬,田野上馬匹成羣,大家愛騎公馬,騎母馬的人不可以參與聚會。《漢書》說大家都騎公馬,如果混入母馬在其中,就會相互撕咬,所以就不讓騎母馬的人蔘加聚會。

看守里門的人可以喫粱和肉,做官的人安守其位,任期內子孫都長大成人。《集解》記載當時沒什麼事,所以官吏幾年也不會轉職,以至於子孫長大還沒有轉任職。有的官吏因爲久據官職,就以官名爲自己的姓或者號。

所以人人自愛而懼怕法律,崇尚禮義而鄙視恥辱的行爲。

當時,法網疏漏而百姓富足,仗着有錢,十分驕縱,有的成爲兼併豪強,在鄉里作威作福。有封地的宗室到公卿大夫,爭相追求奢侈的生活,穿的住的逾越等級規定,沒有限度。

盛極而衰,這是固有的變化規律啊!

這有錢的樣子,讓我想起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前。

打完,收工。

明天,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