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房#读《史记》365:汉帝国通货膨胀

读《史记》一整年了。

今天读《平准书》。

《汉书·百官表》说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索隐》进一步展开说平准令均天下郡国转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归于京都。

干啥呢?稳定物价。

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

1

大汉兴起,接续了秦帝国的凋敝,年轻力壮的当兵,老弱转运粮饷,作业强度大,但是财用匮乏,连天子出行都不能凑齐4匹颜色相同的马,将相出行有的乘坐牛车,百姓没有什么东西需要藏盖。

因为秦国的半两钱分量重,难以流通,于是下令民众改铸榆荚钱。榆荚钱重三铢。秦以一溢为一金,一溢为二十四两,汉是以一斤十六两为一金。

注:今天在图片上比较半两钱与榆荚钱,能够直观看到两钱的实在差异。汉初经济活力不足,有重钱花不出去。


汉朝廷废除和简省秦帝国时的一些苛法。但是不轨逐利的人,筹集余资,经营商业,囤货居奇,造成物价腾飞,一石米要一万钱,马一匹百金。

天下平定侯,高祖刘邦下令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加重商人的租税以困辱之。

注:这对商人的片面理解或者说误解,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直接造成了商人群体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

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因为天下初定,所以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法律,但是市井人的子孙也不得为官,甚至也不能担任吏员。

市井,市好理解,市场。井一个说法是大家都到井边打水,于是在井边买卖货物。从逻辑上说这是极为可能的。两人要达成交易,需要信息,不然我不知道你要卖什么,你也不知道我要买什么。林登约翰逊频繁上厕所,最快认识所有人。井也是这样快速沟通信息的场所。

国家计算官吏的俸禄和官府的各项费用开支,据以向百姓征收赋税。至于国家所有和王侯汤沐邑范围内的山川、园林、湖泊以及商业活动的收入,则作为上至皇帝下到王侯的日常生活经费,不再列入国家财政税收的支出项。

漕运转输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粮食,供应中都官,也就是天子的府库,一年不过几十万石。

2

到了孝文帝时期,榆荚钱越来越多,份量太轻,于是重新铸造四铢钱,钱上面写着半两,而且允许民众自己铸钱。

注: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次,放开民间铸钱的时期。货币在这一期间有了自由竞争的机会,不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而是以商家的信用为担保。

所以吴国不过是诸侯,但是靠着铜山铸钱,富比天子,之后更谋反。邓通,不过是大夫,也因为铸钱而财产超过诸侯王。所以吴、邓氏的钱流通天下,铸钱的禁令因此产生了。

匈奴几次侵扰汉帝国北部边境,驻屯在这一地区的士兵很多,边境的粮食不足以供应。于是帝国招募百姓中能够捐献或转运粮食到边郡的,赐给爵位,最高可以到 大庶长。

3

孝景帝时期,上郡以西地区发生旱灾,于是重新恢复卖爵位的法令,并且降低捐粟标准,以招揽百姓。犯罪的刑徒也可以通过向政府交粮食免除罪行。增修苑囿,造马厩养军马扩充军用,皇帝的宫室列观以及马日益增多。

4

到今上,也就是汉武帝即位几年后,大汉兴起七十多年间,国家没发生什么大事,不是遇上水灾旱灾,百姓则丰衣足食,城市和乡村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还有余财。京师所贮藏的铜钱累计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无法清点。太仓的粮食层层相因,都溢出在外,腐败没法吃。

百姓的街巷中有马,田野上马匹成群,大家爱骑公马,骑母马的人不可以参与聚会。《汉书》说大家都骑公马,如果混入母马在其中,就会相互撕咬,所以就不让骑母马的人参加聚会。

看守里门的人可以吃粱和肉,做官的人安守其位,任期内子孙都长大成人。《集解》记载当时没什么事,所以官吏几年也不会转职,以至于子孙长大还没有转任职。有的官吏因为久据官职,就以官名为自己的姓或者号。

所以人人自爱而惧怕法律,崇尚礼义而鄙视耻辱的行为。

当时,法网疏漏而百姓富足,仗着有钱,十分骄纵,有的成为兼并豪强,在乡里作威作福。有封地的宗室到公卿大夫,争相追求奢侈的生活,穿的住的逾越等级规定,没有限度。

盛极而衰,这是固有的变化规律啊!

这有钱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前。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