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N遍,爲啥還錯?!

講了很多遍了,爲啥考試的時候還會做錯?!

這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可是不能夠只停留在頭疼之上,還要想一想爲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到底根源出在哪裏?

我想一定不只是學生的問題。

如何給錯題歸因?講題的方式是什麼樣的?學生到底有沒有明白自己錯在哪裏講課的時候學生到底有沒有聽懂?能不能舉一反三,這些都是在講題的過程裏,要不斷追問的。

今天看了王洪順校長的一篇文章,關於問題的歸因分析的非常到位。其中講到如何去評講試題,他說:“快速講多遍,不如步步清慢慢講一遍;用一種方法講多遍,不如用多種方法講一遍;一定要讓學生經歷完整經歷解決問題過程,在試錯中成長。”我非常認同他這種觀點。

讓學生自己錯誤歸因。

我們在評講錯題的時候,第1步就是要找到學生爲什麼錯,不同的學生雖然說做出的結果是相同的,但是很有可能原因是不同的,這個不只是說老師要分析到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自己不會的原因在哪裏,讓學生去思考。

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試着解決。

然後讓學生在帶着自己的疑問讀題、找關鍵信息、建模、去發現問題陷井在哪裏。這個過程肯定是很艱難的,所以如果學生能力達不到,老師可以和學生一塊去分析,一塊去建模,但是堅決不能教師代替學生分析。不然,學生解決問題思維過程是不完整的,關鍵環節是弱化的,考試還會出現錯誤。自己趟出來的路纔不容易忘記。而自己在趟路的過程裏,實質上就是建模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去檢查自己思維漏洞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別人不能替代。

分享自己的解決過程

很多學生看不到岸之後,就以爲自己都會了,但是我們也知道,“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嗎”?所以如何確定“你以爲的是就是你以爲的”?最簡單方便的手段就是再把這道題講一遍,講給自己聽,講給同學聽。然後自己再找一個同類型的題,重新再做一遍。

分析自己做題時候的心理。

比如說古文閱讀調查了很多學生。40%的學生都說古文其實讀不懂,有的時候文章連看都不看,直接做題。像這種情況做錯不可笑,做對纔可笑。

面對這種情況肯定是學生的顧忌,只能慢慢來慢慢積累,引導正確的做題觀念。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去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老師在這中間是輔助。如果碰到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就適當的去點撥,但不能去代替他們思考。

所以其實講評試卷是最考驗教師水平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