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草滩长云满渡》

关于《青草滩长云满渡》


宜昌石头:都说“开卷有益”,文中的一些宜昌历史地理知识新发现就是读史志所得;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认识了一些宜昌史学界的老师,自然就受益匪浅;都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远在地球另一边的老友看了这篇的征求意见稿,强烈推荐烟嗓版的《桥边姑娘》,说是有一种沧桑感,没理由拒绝。

宜昌石头:感谢炎黄科技经济专委会的群聊,感谢行者、罗洪波、李明义、张玉新等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感谢路华、孙波、李志伟、岳东良、王麦浪、张华新等老师提供照片,感谢张东明、方有容、刘大振的提示。

方有容:过誉了!不敢当。互相帮助,才能增进感情。

李明义:念时兄早上好!您笔耕不辍,佳作连连!

宜昌石头:感谢明义兄每一次不厌其烦的提示和帮助。还要感谢传诚兄,洪波兄,这次推倒重来,反复请三位老师审稿和提意见,辛苦了

张东明:哈!还谢我?不过这篇文章够详实了哦!

沈传诚: 应该感谢你利在千秋的功德。致敬!

宜昌石头:千万别这么说,还是传诚兄厉害,谢谢多次帮助。

张华新: 棒棒哒!己转发。

覃世杰:谢谢分享感叹家乡历史的变迁!

彭翔华:写得好。

宜昌石头:昨天又翻了《大城小巷》,越来越体会到沈老师对你的佩服是发自内心的,关键是对语言的锤炼和对市井文化的热情,很有些道行誉了!不敢当。互相帮助,才能增进感情。

张华新:感动!前进!

曹宗国:《青草滩长云满渡》充满诗情画意和历史沧桑感!

宜昌石头:谢谢,曹老师近来光在帮人当吹鼓手,倒是把自己的正事忘了。有朋友可能会写到五峰采花剿匪,我可能会向曹老师讨教、合作,不知可否?

周玉英:写的真好。

杨煜:感觉近年来宜昌文史文化界老中青的碰撞产生了绚烂的火花,佳作连连,形式多样,影响渐广。史料,老照片,纸质媒体,网络交互交融,民间有往事群,官方有史志办等,半官方半民间有炎黄协会。三方也融合。

漫生活~旅行顾问:描述到位。

宜昌石头:谢谢

草长莺飞:过去听老人们讲壕坑的另外一种说法,说是日本人扔炸弹炸成了壕坑。

宜昌石头:有些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我原来也是那么以为的。

草长莺飞:也是哦!

三峡辣鱼儿感言:石头老师的新作。他用看似松散的架构,轻松自在的语言,给我们〃讲古〃:宜昌城〃三溪〃地理地名及邮政道驿方面的往事。你不是太忙的话,可以放下手中活路,静下心,嗑瓜子,泡热茶,听这位老师娓娓道来,倒也是难得的享受。。。文中还有小地名〃洼口子〃呢,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吗?

宜昌石头:刚完成不久,还在征求意见中,本想周一修改以后群发的时候向张老师致谢的,那就谢谢了。

三峡辣鱼儿:哦。我见你发美篇了,于是转发的。抱歉。

宜昌石头:没事,一样的。这次多亏张老师帮忙,又和其他老师商量以后把原来传给你看的初稿全部推倒重来一遍,还是很不错的,秒被加精。谢谢了。

三峡辣鱼儿:洼口子溪沟流入长江的具体位置,应该在十码头下一点,即在江海路上,三峡游客中心东侧(西侧是九码头)。。。我凭印象说的。

宜昌石头:等等,也就是说,原来说的不对吗?和罗洪波老师说的也不一样。

三峡辣鱼儿:我原说的和今天说的,应该一致的。只是原来没有说的如此准确

宜昌石头:这张图好像就在九码头和十码头之间。

(转为语音通话)

宜昌石头:改了一段话,加了一张照片

▲百子溪应该就在十码头附近入江。从现夷陵大道走小路到沿江大道,左侧有港仓库护栏,护栏下就是一条深沟。由于那一片因为城市改造变化太大,“洼口子”的具体入江处已难以辨认,只能记得原来在十码头以下,也就是现在的游客中心东侧(或曰左侧)。于是笔者如释重负:终于找到了百子溪的位置。从百子溪到洼子口,也许这就是当年那条小溪留给我们最后的一抹背影。

三峡辣鱼儿:谢谢王老师。祝您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2020101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